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4页 |
1.1 低品位热驱动制冷技术 | 第18-23页 |
1.1.1 吸附式制冷技术 | 第19-20页 |
1.1.2 吸收式制冷技术 | 第20-21页 |
1.1.3 喷射式制冷技术 | 第21-23页 |
1.2 喷射器的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1.3 喷射器发展历史及应用领域 | 第25-26页 |
1.4 喷射器热力学模型发展 | 第26-31页 |
1.4.1 喷射器单相热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1.4.2 喷射器两相热力学模型 | 第28-29页 |
1.4.3 喷射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 | 第29-31页 |
1.5 喷射式制冷系统的循环工质 | 第31-32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理论研究 | 第34-49页 |
2.1 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介绍 | 第34-37页 |
2.1.1 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原理 | 第35-36页 |
2.1.2 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特点 | 第36-37页 |
2.2 系统的热力计算 | 第37-48页 |
2.2.1 压力的确定及计算流程 | 第38-42页 |
2.2.2 喷射器喷射系数计算 | 第42-46页 |
2.2.3 各点焓值的计算 | 第46页 |
2.2.4 系统关键参数 | 第46-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理论研究结果 | 第49-61页 |
3.1 常规单级喷射制冷系统 | 第49页 |
3.2 常规两级喷射制冷系统 | 第49-50页 |
3.3 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优点分析 | 第50页 |
3.4 对比研究结果 | 第50-54页 |
3.4.1 常规单级、双级喷射制冷系统COP的比较 | 第50-52页 |
3.4.2 新系统与常规单级喷射制冷系统COP的比较 | 第52-53页 |
3.4.3 新系统与常规双级喷射制冷系统COP的比较 | 第53-54页 |
3.5 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理论研究 | 第54-60页 |
3.5.1 非共沸工质充注比例研究 | 第54-56页 |
3.5.2 发生温度对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3 蒸发温度对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3.5.4 冷凝温度对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双流体喷射制冷实验系统 | 第61-84页 |
4.1 实验系统流程设计 | 第61-62页 |
4.2 喷射器的设计 | 第62-68页 |
4.2.1 喷射器设计工况 | 第62-63页 |
4.2.2 喷射器关键几何尺寸计算 | 第63-66页 |
4.2.3 喷射器设计计算结果 | 第66-68页 |
4.3 已知尺寸喷射器性能预测模型 | 第68-73页 |
4.3.1 喷嘴和接受室中的工作流体 | 第69-70页 |
4.3.2 从入口到y-y截面的引射流体 | 第70-71页 |
4.3.3 m-m截面处的混合流体 | 第71页 |
4.3.4 从m-m截面到2-2截面混合流体产生激波 | 第71-72页 |
4.3.5 混合流体流经扩压室 | 第72页 |
4.3.6 计算流程设计 | 第72-73页 |
4.4 换热器选型 | 第73-75页 |
4.5 发生器的设计 | 第75-76页 |
4.6 循环泵选型 | 第76-77页 |
4.7 节流阀选型 | 第77-78页 |
4.8 测量系统 | 第78-79页 |
4.8.1 温度测量 | 第78页 |
4.8.2 压力测量 | 第78页 |
4.8.3 流量测量 | 第78-79页 |
4.9 数据采集系统 | 第79-80页 |
4.10 实验台的搭建及操作 | 第80-82页 |
4.10.1 实验前准备工作 | 第81页 |
4.10.2 实验步骤 | 第81-82页 |
4.1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82-83页 |
4.11.1 焓值的换算方法 | 第82-83页 |
4.11.2 流量的换算方法 | 第83页 |
4.12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4-88页 |
5.1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4-87页 |
5.1.1 喷射器性能预测模型验证 | 第84-85页 |
5.1.2 R134a单级喷射制冷系统性能 | 第85-86页 |
5.1.3 R134a单级系统和R32单级系统实验结果对比 | 第86页 |
5.1.4 双流体喷射制冷系统和R32单级系统实验结果对比 | 第86-87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6.1 主要创新点 | 第88-89页 |
6.2 主要工作与小结 | 第8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