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景观下的精神救赎--宁浩导演电影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关于宁浩电影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亚文化方向研究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宁浩电影的亚文化语境生成 | 第12-19页 |
2.1 宁浩导演的成长之路 | 第12-15页 |
2.1.1 宁浩导演的成长环境 | 第12-13页 |
2.1.2 宁浩导演的主要作品 | 第13-15页 |
2.2 宁浩与亚文化的联系 | 第15-19页 |
2.2.1 关于亚文化的界定 | 第15-16页 |
2.2.2 亚文化对宁浩的影响 | 第16-19页 |
第3章 宁浩电影中亚文化景观的呈现 | 第19-32页 |
3.1 叙述主体——亚文化群体的离奇演绎 | 第19-23页 |
3.1.1 和尚:信仰缺失 | 第19页 |
3.1.2 盗贼:盗亦有道 | 第19-20页 |
3.1.3 杀人团伙及黑帮:无脑的荒谬 | 第20-21页 |
3.1.4 特殊服务人员:勇敢泼辣 | 第21-22页 |
3.1.5 当街小痞:机智有为 | 第22页 |
3.1.6 同性恋及杀马特:另类化阐释 | 第22-23页 |
3.2 空间选择——生活化的亚文化场景 | 第23-25页 |
3.2.1 厕所——公开的隐蔽空间 | 第24页 |
3.2.2 娱乐场所——游戏的欲望空间 | 第24-25页 |
3.3 亚文化景观下的影像表达 | 第25-30页 |
3.3.1 画面:碎片化拼贴 | 第25-26页 |
3.3.2 音乐:音画对立的戏谑消解 | 第26-27页 |
3.3.3 台词:典型人物说话的“非典型” | 第27-28页 |
3.3.4 运动镜头:紧张情绪的动态化 | 第28-30页 |
3.4 文化阐释——亚文化景观的精神指向 | 第30-32页 |
3.4.1 主流权威的消解 | 第30-31页 |
3.4.2 亚文化的文化奇观 | 第31-32页 |
第4章 宁浩电影的精神内核——救赎 | 第32-45页 |
4.1 救赎的客体:主体身份的逆转 | 第32-35页 |
4.1.1 心灵的自由:罪人——英雄 | 第32-33页 |
4.1.2 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地痞——革命党 | 第33页 |
4.1.3 人性的回归:伪君子——舍己救人 | 第33-34页 |
4.1.4 个体价值的认可:被爱放逐——重获新生 | 第34-35页 |
4.2 救赎之路:物体的承载空间 | 第35-38页 |
4.2.1 汽车:流动的封闭空间 | 第35-36页 |
4.2.2 井:救赎的通道 | 第36-37页 |
4.2.3 湖和澡堂:心灵的洗涤 | 第37-38页 |
4.3 男性救赎的符号化呈现 | 第38-42页 |
4.3.1 枪——男性气质的呈现 | 第38-39页 |
4.3.2 暴力——本性的呼唤 | 第39-40页 |
4.3.3 女性形象——男性角色的附庸 | 第40-41页 |
4.3.4 关羽形象和十字架——救赎意义的呈现 | 第41-42页 |
4.4 救赎的实质: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心 | 第42-45页 |
4.4.1 个体和群体的归位 | 第42-43页 |
4.4.2 人物交锋的仪式感 | 第43页 |
4.4.3 传统道义的宣扬 | 第43-45页 |
第5章 亚文化景观下精神救赎的反思 | 第45-52页 |
5.1 迎合大众文化的倾向 | 第45-47页 |
5.1.1 道德底线的规范性 | 第45页 |
5.1.2 人物结局的圆满性 | 第45-46页 |
5.1.3 信仰力量的重构性 | 第46-47页 |
5.2 亚文化景观的内容传承和困境 | 第47-49页 |
5.2.1 悲剧精神的延续 | 第47-48页 |
5.2.2 亚文化的“被收编”趋势 | 第48-49页 |
5.3 亚文化景观和宁浩电影的成功融合 | 第49-52页 |
5.3.1 与大众文化契合的风格化叙事 | 第49-50页 |
5.3.2 坚守亚文化景观的独立性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