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研究缘起 | 第7-8页 |
2、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2.1“公共外交”、“战略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概念梳理 | 第8-10页 |
2.1.1 公共外交 | 第8-9页 |
2.1.2 战略传播 | 第9-10页 |
2.2 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 | 第10-12页 |
2.2.1 国内研究 | 第10-11页 |
2.2.2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2.3 国家形象 | 第12-13页 |
2.4 批评性话语分析 | 第13-14页 |
2.4.1 批评性话语分析概述 | 第13-14页 |
2.5 关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报道研究 | 第14页 |
2.6 小结 | 第14-15页 |
3、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3.2 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4、理论框架与分析工具 | 第16-24页 |
4.1 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型 | 第16-18页 |
4.2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 第18页 |
4.3 分析工具 | 第18-24页 |
4.3.1 词汇选择 | 第19页 |
4.3.2 及物性 | 第19-22页 |
4.3.3 情态 | 第22页 |
4.3.4 互文性 | 第22-24页 |
5、样本及数据 | 第24-27页 |
5.1 样本选择 | 第24页 |
5.2 数据标准 | 第24-25页 |
5.3 数据采集 | 第25页 |
5.4 数据分析流程 | 第25-27页 |
6、研究过程 | 第27-52页 |
6.1 描述 | 第27-46页 |
6.1.1 词汇选择 | 第27-37页 |
6.1.2 及物性 | 第37-43页 |
6.1.3 情态 | 第43-46页 |
6.2 解读阶段 | 第46-52页 |
6.2.1 消息来源 | 第47-49页 |
6.2.2 报道模式 | 第49-52页 |
7、结论 | 第52-55页 |
7.1 研究问题解答 | 第52-54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54-55页 |
8、分析与讨论 | 第55-59页 |
8.1 原因分析 | 第55-57页 |
8.2 应对策略 | 第57-59页 |
9、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