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煤的结构特点 | 第10-13页 |
| ·微生物降解转化煤炭技术及可行性 | 第13-14页 |
| ·生物技术在煤炭加工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微生物降解煤泥的可行性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3页 |
| ·降解转化煤的微生物 | 第16页 |
| ·降解方式的选择 | 第16-17页 |
| ·影响微生物转化煤的因素 | 第17-18页 |
| ·煤的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 | 第18-21页 |
| ·煤炭微生物降解产物的分析 | 第21-22页 |
| ·煤炭微生物降解产物的应用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2 云芝、PC菌和青霉菌的纯种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5-36页 |
| ·选材和仪器 | 第25-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主要设备 | 第26-27页 |
| ·灭菌技术 | 第27页 |
| ·接种技术 | 第27-28页 |
| ·斜面接种技术 | 第28页 |
| ·液体接种技术 | 第28页 |
| ·溶煤菌种改良 | 第28-30页 |
| ·微生物改良变异遗传学原理 | 第28-29页 |
| ·合成酶和诱导酶介绍 | 第29页 |
| ·菌种改良的方法 | 第29-30页 |
| ·云芝、PC菌和青霉菌生物学特性 | 第30-35页 |
| ·云芝、PC菌和青霉菌的培养及菌落特征观察 | 第30-33页 |
| ·云芝、PC菌和青霉菌生长量测定 | 第33-34页 |
| ·云芝、PC菌和青霉菌生长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云芝、PC菌和青霉菌降解转化煤泥实验研究 | 第36-55页 |
| ·选材和仪器 | 第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主要设备 | 第36页 |
| ·煤泥试验分析方法及生物降解煤泥转化率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 ·煤样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 ·煤泥生物降解转化率的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煤泥样品的制备 | 第38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8-39页 |
| ·降解率的计算 | 第39页 |
| ·云芝、PC菌和青霉降解转化煤泥单因素试验研究 | 第39-44页 |
| ·培养天数及预处理对菌株降解煤泥的影响 | 第39-42页 |
| ·菌液用量对菌株降解煤泥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煤泥粒度对菌株降解煤泥的影响 | 第43-44页 |
| ·驯化菌种降解煤泥实验研究 | 第44-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 ·改良菌种降解煤泥的结果及分析 | 第44-46页 |
| ·云芝、PC菌和青霉菌降解转化煤泥正交试验研究 | 第46-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46-47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53页 |
| ·云芝降解煤泥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47-50页 |
| ·PC菌降解煤泥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 ·青霉菌降解煤泥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 ·云芝、PC菌和青霉菌降解能力的比较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4 煤泥的微生物降解产物分析及降解机理探讨 | 第55-68页 |
| ·最佳工艺条件下煤泥降解转化试验 | 第55-56页 |
| ·实验材料及方法设计 | 第55页 |
| ·实验步骤 | 第55-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页 |
| ·溶煤产物分析 | 第56-66页 |
| ·煤泥热重(TG)分析 | 第56-58页 |
| ·煤泥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 | 第58-59页 |
| ·微生物降解煤泥产物特性研究 | 第59页 |
| ·残煤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9-63页 |
| ·溶煤产物紫外可见光谱(UV)分析 | 第63页 |
| ·煤泥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63-66页 |
| ·微生物降解煤泥机理探讨 | 第66-67页 |
| ·真菌中的主要降解酶系 | 第66页 |
| ·真菌溶煤机理探讨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5 结论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