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英汉缩略词表 | 第7-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 ·试验设计 | 第11页 |
| ·样本量及随机分组方法 | 第11页 |
| ·病例选择 | 第11-13页 |
|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 ·剔除、脱落标准 | 第12-13页 |
| ·剔除标准 | 第12页 |
| ·脱落标准 | 第12-13页 |
| ·脱落病例处理 | 第13页 |
| ·终止标准 | 第13页 |
| ·病例分组 | 第13页 |
| ·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 ·基础对症治疗 | 第13-14页 |
| ·治疗方案 | 第14页 |
| ·疗效观察性指标 | 第14-15页 |
| ·终点事件(主要疗效指标) | 第14-15页 |
| ·次要疗效指标 | 第15页 |
| ·安全评价指标 | 第15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15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5页 |
| 3 受试者依从性的保障方法 | 第15-16页 |
| 4 统计分析 | 第16页 |
| ·统计分析软件、内容与指标 | 第16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6页 |
| 5 结果 | 第16-26页 |
|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6-17页 |
| ·入组时三组一般的资料分析 | 第17-19页 |
| ·三组的性别比较(见表2、图1) | 第17页 |
| ·三组的年龄分布比较(见表3、图2) | 第17-18页 |
| ·三组危险因素比较(见表4、图3) | 第18-19页 |
| ·疗效评价 | 第19-25页 |
| ·主要疗效评价 | 第19-21页 |
| ·三组治疗后发生CIN的概率的比较(见表5、图4) | 第19-20页 |
| ·三组治疗后需急诊血液透析及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的概率的比较(见表5、图4) | 第20-21页 |
| ·次要疗效评价 | 第21-25页 |
| ·三组治疗前后Scr的比较(见表7、图5、图6) | 第21-22页 |
| ·三组治疗前后BUN的比较(见表8、图7、图8) | 第22-24页 |
| ·三组治疗前后eGFR的比较(见表9、图9、图10) | 第24-25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25-26页 |
| 6 讨论 | 第26-39页 |
| ·造影剂肾病的中、西医认识及防治现状 | 第26-33页 |
| ·现代医学对造影剂引起的造影剂肾病的机制认识和防治现状 | 第26-32页 |
| ·造影剂的认识 | 第26-27页 |
| ·现代医学对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的认识 | 第27-29页 |
| ·现代医学对造影剂肾病的防治认识 | 第29-32页 |
| ·中医学对造影剂肾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认识 | 第32-33页 |
| ·肾康注射液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方案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3-35页 |
| ·阿托伐他汀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3-35页 |
| ·肾康注射液的药理学研究 | 第35页 |
| ·肾康注射液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方案疗效评价标准及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 ·终点事件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分析 | 第36页 |
| ·次要标准的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 ·血肌酐(Scr)的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尿素氮(BUN)的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分析 | 第37页 |
| ·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件1:文献综述 | 第4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