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培育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0-17页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一) 国外研究动态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动态第13-15页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5-17页
  (一)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二) 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一章 美丽中国与生态伦理概述第17-28页
 一、 美丽中国的内涵与相关背景渊源第17-21页
  (一) “美丽中国”的内涵第17-19页
  (二) “美丽中国”的相关背景第19-21页
 二、 大学生生态伦理的相关概述第21-25页
  (一) 生态伦理的含义第21-22页
  (二) 生态伦理素养的涵义第22-23页
  (三) 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培育的概念第23-25页
 三、 美丽中国与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培育的关系第25-28页
  (一) “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性作用第25-26页
  (二) 培育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落实了美丽中国建设第26-28页
第二章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培育的内容构成第28-39页
 一、 生态道德观第28-31页
  (一) 培养大学生的整体和谐观第29-30页
  (二) 促进大学生生态平衡观念的形成第30-31页
 二、 生态价值观第31-32页
  (一)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良知第31-32页
  (二)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第32页
 三、 生态发展观第32-34页
  (一) 促进大学生形成生态意识第32-34页
  (二)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第34页
 四、 生态消费观第34-36页
  (一) 培养大学生适度消费的理念第35页
  (二) 树立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第35-36页
 五、 生态责任观第36-39页
  (一) 培育大学生承担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责任第37页
  (二) 培育大学生承担对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责任第37-39页
第三章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培育的原则与方法第39-47页
 一、 培育的原则第39-43页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第39-41页
  (二) 科学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第41-42页
  (三) 渗透性原则第42页
  (四) 他教与自教相协调的原则第42-43页
 二、 培育方法第43-47页
  (一) 榜样教育法第43-44页
  (二) 说服教育法第44-45页
  (三) 环境熏陶法第45-47页
第四章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培育的路径第47-58页
 一、 实施制度保障,推进环境法、环保法制教育第47-49页
  (一) 实现生态立法,加强环保法制教育第47-48页
  (二) 促进环境教育立法第48-49页
 二、 把生态伦理素养培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第49-52页
  (一)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夯实理论基础第49-50页
  (二)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内容第50-52页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增加校园环境设施第52-55页
  (一) 实现“软”文化建设:扩大校园生态文化的宣传第52-53页
  (二) 实现“硬”文化建设:突出校园物质文化第53-55页
 四、 增加相关生态专业数量与扩大课程规模第55-58页
  (一) 开设选修课,加强特色生态伦理教育第55-56页
  (二) 完善学科设置,探索专业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第56-58页
结束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63页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汉市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
下一篇:农业创业培训供需均衡实证及其政策原因解析--以武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