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系统科学论文--系统学、现代系统理论论文--大系统理论论文

基于agent的人工社会框架设计与生成方法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7页
   ·研究背景第16-24页
     ·复杂系统建模第16-18页
     ·人工社会建模第18-24页
   ·相关研究及其不足第24-33页
     ·人工社会架构第24-27页
     ·人工人口生成第27-28页
     ·时空相关行为规则第28-31页
     ·多重社会关系网络第31-33页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组织结构第33-37页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33-35页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35-37页
第二章 人工社会架构设计及形式化方法第37-50页
   ·人工社会的构成第37-41页
     ·人工社会的基本构成模型第37-38页
     ·人工社会仿真系统架构第38-39页
     ·构成模型的逻辑关联关系第39-41页
   ·人工社会的形式化方法第41-46页
     ·人工人口模型定义第41-43页
     ·行为模型定义第43-44页
     ·社会关系网络定义第44-45页
     ·地理环境定义第45-46页
   ·人工社会模型的逻辑定义第46-48页
     ·模型内部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第46-47页
     ·个体agent内部的逻辑定义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人工人口生成方法第50-65页
   ·综合人口生成算法第50-56页
     ·人口数据特征第50-51页
     ·家庭结构生成算法第51-53页
     ·人口属性的匹配算法第53-56页
   ·北京市人口生成过程第56-58页
     ·人口统计学数据第56-58页
   ·生成结果分析第58-63页
     ·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第58-59页
     ·家庭结构分析第59-61页
     ·个体角色分析第61-63页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人工地理环境生成方法第65-91页
   ·地理环境构建方法第65-72页
     ·层级化地理环境模型第65-67页
     ·地理空间离散化方法第67-70页
     ·地理环境实体生成算法第70-72页
   ·人口地理匹配算法第72-79页
     ·分配家庭住址第73-74页
     ·分配学校第74-76页
     ·分配工作地点第76-77页
     ·分配其他类型环境实体第77-79页
   ·生成结果分析第79-89页
     ·各类环境实体的空间分布第80-86页
     ·人口与环境实体匹配第86-89页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五章 基于时空迁移的个体行为建模第91-108页
   ·时空地理行为模型第91-96页
     ·时空迁移调度机制第91-93页
     ·行为切换机制第93-96页
   ·个体交互模型第96-99页
     ·空间随机交互模型第96-98页
     ·社会关系网络驱动机制第98-99页
   ·人工校园个体行为模型生成第99-106页
     ·校园中学生的行为模型第99-102页
     ·空间迁移特征第102-104页
     ·个体交互特征第104-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多层次社会关系网络生成方法第108-125页
   ·模块与层次化社会关系网络生成方法第108-114页
     ·多层社会关系网络模型第108-110页
     ·基本模块模型第110-111页
     ·层次生长算法第111-114页
   ·社会关系网络的时空关联模型第114-116页
     ·层级网络模型与交互行为的关系第114-115页
     ·环境实体对层级网络的约束关系第115-116页
   ·校园接触关系网络的生成第116-124页
     ·数据准备及初始化第116-117页
     ·生成过程第117-118页
     ·网络拓扑特征分析第118-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七章 甲型H1N1流感在人工社会中的传播实验第125-161页
   ·教室流感传播实验第125-140页
     ·基本模型构建第125-130页
     ·流感传播实验第130-140页
   ·校园流感传播实验第140-154页
     ·基本模型第140-146页
     ·甲型H1N1流感传播实验第146-154页
   ·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传播实验第154-160页
     ·基本模型第154-157页
     ·疾病传播实验第157-160页
   ·本章小结第160-161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61-168页
   ·论文工作总结第161-164页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64-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82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82-184页
附录A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第184-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非线性Wiener过程的产品退化建模与剩余寿命预测研究
下一篇:量热完全气体/化学非平衡气体流动ALE有限体积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