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域间路由系统动态行为面临的问题 | 第20-26页 |
·核心网络可扩展性问题日益突出 | 第20-23页 |
·路由稳定性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 第23-24页 |
·路由收敛速度难以满足业务需要 | 第24-25页 |
·无法验证路由信息带来安全威胁 | 第25-26页 |
·改善域间路由动态行为面临的挑战 | 第26-30页 |
·域间路由系统自身的复杂性 | 第26-27页 |
·域间路由系统的分布自治特性 | 第27-29页 |
·运营主体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 第29-30页 |
·论文工作和结构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第33-61页 |
·新一代互联网路由体系结构 | 第33-41页 |
·设计全新体系结构 | 第34-35页 |
·挖掘现有体系潜力 | 第35-36页 |
·标识和位置分离 | 第36-39页 |
·新体系结构的部署情况 | 第39-40页 |
·优缺点分析 | 第40-41页 |
·抑制路由抖动增强域间路由稳定性 | 第41-48页 |
·路由聚合机制 | 第41-42页 |
·路由抖动抑制 | 第42-45页 |
·优选稳定路由 | 第45-47页 |
·优缺点分析 | 第47-48页 |
·加速路由收敛提高域间路由性能 | 第48-53页 |
·定时器参数优化方法 | 第48-50页 |
·基于本地推断的自主加速方法 | 第50页 |
·基于故障信息的协同加速方法 | 第50-51页 |
·基于备份路由切换的加速方法 | 第51-53页 |
·优缺点分析 | 第53页 |
·扩展、监测BGP提高域间路由安全性 | 第53-59页 |
·BGP安全扩展 | 第54-56页 |
·控制平面监测方法 | 第56-57页 |
·数据平面监测方法 | 第57页 |
·知识平面监测方法 | 第57-58页 |
·基于AS相互协同的监测方法 | 第58-59页 |
·优缺点分析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互联网域间路由系统及其行为分析 | 第61-97页 |
·边界网关协议BGP | 第61-71页 |
·BGP应用模式 | 第62-63页 |
·BGP路由及属性 | 第63-66页 |
·BGP报文类型 | 第66-68页 |
·BGP协议状态机 | 第68-69页 |
·BGP路由决策 | 第69-71页 |
·Internet域间路由系统 | 第71-74页 |
·AS商业关系 | 第71-73页 |
·AS路由策略 | 第73-74页 |
·路由变化成因分析 | 第74-78页 |
·域间路由系统中存在大量重复的路由更新 | 第74-76页 |
·COMMUNITY属性变化是产生路由更新的重要原因 | 第76-78页 |
·AS_PATH属性变化是产生路由更新的最主要原因 | 第78页 |
·域间路由系统中存在过量路由更新 | 第78-86页 |
·路由抖动产生过量路由更新 | 第78-81页 |
·路径探测放大了路由抖动效果 | 第81-84页 |
·路径探测现象中存在局部性 | 第84-86页 |
·AS对路由劫持的免疫力评估 | 第86-96页 |
·无路由劫持的BGP系统 | 第88-89页 |
·AS自我免疫的条件 | 第89-92页 |
·自我免疫能力上界及评估 | 第92-95页 |
·AS自我免疫力低下的根源--提供商栅栏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四章 PEA:抑制过量路由更新的路径探测聚合机制 | 第97-125页 |
·前言 | 第97-98页 |
·路径探测聚合原理 | 第98-106页 |
·术语定义 | 第99-101页 |
·PEA触发阶段 | 第101-103页 |
·PEA抑制阶段 | 第103-105页 |
·PEA释放阶段 | 第105页 |
·可达性和收敛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PEA机制优化 | 第106-112页 |
·方法和数据集 | 第106-107页 |
·惩罚值和抑制阀值 | 第107-108页 |
·聚合路径选择策略 | 第108-110页 |
·半衰期选择 | 第110-112页 |
·实验评估与横向比较 | 第112-123页 |
·数据集和参数设定 | 第113-114页 |
·减少的路由更新 | 第114-116页 |
·对BGP收敛性的影响 | 第116-121页 |
·PEA存储开销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BGP-VP:基于虚拟路径的路由抖动隔离机制 | 第125-143页 |
·前言 | 第125-128页 |
·路由抖动的识别 | 第128-132页 |
·问题描述 | 第128页 |
·基于路由变化频率的识别 | 第128-130页 |
·基于路由事件频率的识别 | 第130-132页 |
·路由抖动的隔离 | 第132-133页 |
·BGP-VP的三种功能 | 第133-134页 |
·减少BGP路由更新的数量 | 第133-134页 |
·为下游AS提供稳定的路径 | 第134页 |
·消除争执环以增强BGP稳定性 | 第134页 |
·BGP-VP稳定性分析 | 第134-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3页 |
第六章 防范路由劫持的协同监测方法设计与系统实现 | 第143-197页 |
·前言 | 第143-144页 |
·协同监测的必要性 | 第144-149页 |
·实验数据集和评估方法 | 第144-147页 |
·单个AS独立地检测路由劫持很困难 | 第147-148页 |
·多个AS协同地检测路由劫持很高效 | 第148-149页 |
·协同监测原理和体系结构设计 | 第149-154页 |
·协同监测器及部署 | 第150-152页 |
·路由劫持检测 | 第152-153页 |
·协同监测案例 | 第153-154页 |
·安全能力评估 | 第154-160页 |
·安全范围 | 第154页 |
·容错能力 | 第154-155页 |
·邻居选择策略 | 第155-156页 |
·评估方法和数据集 | 第156-158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58-160页 |
·协同关系的持续性评估 | 第160-163页 |
·评估方法 | 第161页 |
·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161-163页 |
·协同监测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163-173页 |
·路由组件 | 第165页 |
·检测引擎 | 第165-168页 |
·事件关联模块 | 第168-169页 |
·前缀劫持验证模块 | 第169-173页 |
·根据CMS状态检测路由劫持的可靠性评估 | 第173-177页 |
·评估方法 | 第173-174页 |
·数据集概述 | 第174页 |
·失效原因分类 | 第174-176页 |
·实验结论 | 第176-177页 |
·多维度信息关联的有效性评估 | 第177-188页 |
·数据集 | 第178-179页 |
·基于事件稳定时长的过滤方法 | 第179-180页 |
·多维度信息关联方法 | 第180-184页 |
·基于事件重要性的过滤 | 第184-185页 |
·工作负荷评估 | 第185-188页 |
·资源消耗评估 | 第188-192页 |
·评估方法和数据集 | 第188-190页 |
·MPR | 第190-191页 |
·BMR | 第191-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97页 |
·方法设计小结 | 第193-194页 |
·系统实现小结 | 第194-197页 |
第七章 Internet组织关系模型及其结构化建模方法 | 第197-215页 |
·背景介绍 | 第197-203页 |
·Internet号码资源分配和使用 | 第197-199页 |
·IRR和RIR | 第199-200页 |
·RPSL语言 | 第200-203页 |
·Internet组织关系建模框架 | 第203-208页 |
·RIR元网络 | 第204-206页 |
·关联规则集 | 第206-207页 |
·管理员网络 | 第207-208页 |
·组织关系网络 | 第208页 |
·模型检验 | 第208-210页 |
·数据集 | 第209-210页 |
·组织划分结果 | 第210页 |
·组织关系模型的应用 | 第210-213页 |
·与BGP路由表的一致性 | 第212页 |
·评估IRR数据的准确性 | 第212-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213-215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15-219页 |
·工作总结 | 第215-217页 |
·工作展望 | 第217-219页 |
致谢 | 第219-221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221页 |
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 第221-222页 |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22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