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属(Gossypium)种间杂交研究及陆地棉(G. hirsutum)-澳洲棉(G. australe)异附加系的培育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缩略词第17-19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9-51页
 第一章 棉花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及种间杂交的创制第19-35页
  1 棉属的起源、进化与分布第19-21页
  2 棉花远缘杂交第21页
  3 棉花远缘杂交研究现状第21-27页
  4 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其克服第27-29页
   ·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第27页
   ·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第27-28页
   ·杂种夭亡或杂种F_1不育第28页
   ·种间杂种F_1不育性的克服第28-29页
   ·杂种后代的疯狂分离第29页
   ·杂种后代疯狂分离的克服第29页
  5 野生棉种质资源的利用途径第29-33页
   ·二倍体野生棉异源四倍体利用途径第30-31页
   ·二倍体野生棉异源六倍体利用途径第31-32页
   ·体细胞杂交途径第32-33页
  6 秋水仙素在植物加倍处理中的应用第33页
  7 流式细胞在倍性水平的鉴定和分拣染色体中的应用第33-35页
 第二章 棉花异附加系的培育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35-51页
  1 作物异附加系的培育方法及其挑战第37-38页
   ·异附加系的培育方法第37-38页
     ·常规法第37页
     ·重单体或多重单体附加法第37页
     ·单倍体法(组织培养法)第37页
     ·原生质体融合法第37-38页
  2 异附加系的鉴定与评价第38-43页
   ·形态学鉴定第38页
   ·细胞学鉴定第38-39页
   ·同工酶标记鉴定第39-40页
   ·分子标记鉴定第40-42页
     ·RFLP标记第40-41页
     ·SSR标记第41页
     ·AFLP标记第41-42页
   ·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第42-43页
  3 异附加系的遗传特性与传递率第43-44页
   ·异附加系的遗传与重组第43页
   ·单体异附加系的传递率第43-44页
   ·单体异附加系的保存方法第44页
  4 异附加系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44-47页
   ·渗入应用育种项目的有益基因、拓宽遗传背景第44-46页
   ·创建异代换系或易位系第46页
   ·基因定位及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第46-47页
   ·构建外源染色体文库第47页
   ·研究外源染色体的配对与重组第47页
  5 澳洲棉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利用第47-48页
   ·澳洲棉的分类及地里分布第47页
   ·澳洲棉的研究进展第47-48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8-51页
第二篇 研究报告第51-115页
 第三章 棉花种间杂交及杂种F_1的研究第51-7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1-58页
   ·材料第51-52页
   ·方法第52-58页
     ·杂交方法第52页
     ·染色体加倍第52页
     ·倍性水平的鉴定方法第52-53页
     ·分子标记(SSR)法第53-57页
     ·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法第57-58页
     ·秋水仙素和流式细胞术溶液的配制第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74页
   ·陆地棉与野生棉种间杂交的相关研究第58-65页
     ·陆地棉与野生棉种间杂种F_1的获得第58-59页
     ·陆地棉与野生棉种间部分杂种F_1形态学特征第59-61页
     ·陆地棉与野生棉种间杂种F_1染色体的加倍第61-65页
   ·亚洲棉与野生棉种间杂交的相关研究第65-68页
     ·亚洲棉与野生棉种间杂种F_1的获得第65-66页
     ·亚洲棉与野生棉种间杂种F_1的形态学表型第66-68页
   ·非洲草棉(G. herbaceum L race africanum)与澳洲棉(G.australe)种间杂种F_1的研究第68-71页
     ·种间杂种F_1枝条的加倍处理第68页
     ·种间杂种F_1的形态特征第68-71页
   ·陆地棉与异常棉、雷蒙德氏棉五倍体的获得第71-74页
     ·陆地棉与异常棉五倍体的鉴定第72-73页
     ·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五倍体的鉴定第73-74页
  3 讨论第74-77页
   ·克服种间杂种不育性方法的探讨第74-75页
   ·秋水仙素在诱导棉花种间杂种的作用第75-76页
   ·流式细胞术在倍性水平鉴定中的作用第76-77页
 第四章 陆地棉-澳洲棉染色体异附加系的培育第77-11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7-84页
   ·材料第77-78页
   ·技术路线第78-79页
   ·方法第79-84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的鉴定第79-81页
     ·分子标记(SSR)的鉴定第81页
     ·陆地棉-澳洲棉单体异附加系(MAAL)与陆地棉(AADD)回交的结实性测定第81页
     ·陆地棉-澳洲棉单体异附加系的传递第81页
     ·形态学性状调查分析第81-82页
     ·陆地棉-澳洲棉单体异附加系黄萎病的抗性鉴定第82-84页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8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4-109页
   ·澳洲棉特异引物的筛选第84-88页
   ·陆地棉-澳洲棉异附加系的产生第88页
   ·陆地棉-澳洲棉异附加系的GISH鉴定第88-89页
   ·陆地棉-澳洲棉单体异附加系身份的确定第89-92页
   ·TMAAL-7G~a、8G~a和10G~a三体异附加系的鉴定第92-93页
   ·陆地棉-澳洲棉单体异附加系与亲本回交的结实性第93-94页
   ·陆地棉-澳洲棉单体异附加系附加外源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第94-98页
     ·附加外源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第95页
     ·附加外源染色体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第95-96页
     ·陆地棉-澳洲棉MAAL-10G~a的高频传递第96-98页
   ·单体异附加系的形态学特征第98-107页
   ·陆地棉-澳洲棉单体异附加系黄萎病抗性的鉴定第107-109页
  3 讨论第109-115页
   ·培育一套陆地棉-野生种外源染色体异附加系的挑战第109页
   ·单体异附加系n+1配子的传递第109-110页
   ·MAAL-10G~a的高频传递研究第110-112页
   ·澳洲棉抗黄萎病和延迟种子腺体发育基因的发掘第112-115页
全文总结第115-117页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及渗透胁迫下水稻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差异基因表达研究
下一篇:云南立体生态亚区水稻高产机理及定量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