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втореферат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9-10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母题与情节的戏仿 | 第17-26页 |
一、 《俄罗斯果酱》对契诃夫戏剧母题的戏仿 | 第17-22页 |
(一) 生存状态中的荒诞性体验——“家园被卖”母题 | 第18-19页 |
(二) 追逐梦想过程中的虚无性体验——“从外省到首都”母题 | 第19-22页 |
二、 《俄罗斯果酱》对契诃夫戏剧情节的戏仿 | 第22-26页 |
(一) “找工作”对契诃夫戏剧中“失业”情节的戏仿 | 第22-23页 |
(二) “别墅失火”对《三姐妹》中“火灾”情节的戏仿 | 第23页 |
(三) “罗斯季斯拉夫摧毁别墅”对“罗巴兴收购樱桃园”的戏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人物形象的戏仿 | 第26-35页 |
一、 从“朗涅夫斯卡娅兄妹”到“列伯兴兄妹” | 第26-29页 |
二、 从十九世纪的“三姐妹”到二十一世纪的“三姐妹” | 第29-30页 |
三、 从“罗巴兴”到“罗斯季斯拉夫” | 第30-32页 |
四、 从“万尼亚舅舅”到“玛丽娅姑姑” | 第32页 |
五、 从“娜塔莎”到“阿拉” | 第32-33页 |
六、 从“特洛菲莫夫”到“康斯坦丁”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戏剧语言的戏仿 | 第35-42页 |
一、 相同话语与相似话语的戏仿 | 第35-37页 |
(一) 与契诃夫戏剧相同的话语在《俄罗斯果酱》中的运用 | 第35-36页 |
(二) 与契诃夫戏剧相似的话语在《俄罗斯果酱》中的运用 | 第36-37页 |
二、 《俄罗斯果酱》对契诃夫戏剧语言美感的颠覆 | 第37-42页 |
(一) 粗话与脏话的运用——对契诃夫戏剧语言音乐美的质疑 | 第37-38页 |
(二) 幕间剧上的创新——对契诃夫戏剧语言精炼美的责问 | 第38页 |
(三) 相悖话语的内涵——对契诃夫戏剧语言荒诞性的肯定 | 第38-39页 |
(四) 无声说白的运用——对契诃夫戏剧语言含蓄美的深造 | 第39-40页 |
(五) 言语交流的阻滞——对契诃夫戏剧语言静态性的继承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舞台说明的戏仿 | 第42-50页 |
一、 时间说明上的戏仿 | 第42-45页 |
(一) 节日与“狂欢” | 第42-44页 |
(二) 年始与年终 | 第44页 |
(三) 时间的隐含意义 | 第44-45页 |
二、 空间说明上的戏仿 | 第45-47页 |
(一) 环境描写的作用 | 第45-46页 |
(二) 隐含的空间世界观 | 第46-47页 |
三、 舞台布局说明上的戏仿 | 第47-50页 |
(一) “床”的象征意义 | 第47页 |
(二) “非洲地图”与“契诃夫肖像” | 第47-48页 |
(三) “锯木头的声音”与“震动的声音”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艺术观念的戏仿 | 第50-55页 |
一、 对“淡化戏剧冲突”的厌恶 | 第50-51页 |
二、 对“悲剧色彩的喜剧创作”的不屑 | 第51-53页 |
三、 对“含蓄抒情氛围”的颠覆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引用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