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菌属部分种的模式标本及中国种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黑星菌属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黑星菌属形态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黑星菌属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试验材料 | 第16-18页 |
·供试标本 | 第16页 |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主要软件 | 第16-17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7页 |
·研究标本及其GenBank序列号 | 第17-18页 |
·野外标本采集 | 第18页 |
·菌种的分离培养 | 第18页 |
·分离培养基 | 第18页 |
·分离方法 | 第18页 |
·子实体外部形态观察 | 第18页 |
·切片的制备 | 第18-19页 |
·显微结构的观察记录 | 第19页 |
·黑星菌属真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19-22页 |
·材料及用具准备 | 第19页 |
·CTAB植物基因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方法 | 第19-20页 |
·引物 | 第20页 |
·ITS、nLSU-PCR扩增反应体系 | 第20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0-22页 |
3 黑星菌属馆藏标本研究 | 第22-94页 |
·黑星菌属中的保留种 | 第22-59页 |
·窄孢黑星菌 | 第22-23页 |
·阿拉斯加黑星菌 | 第23-24页 |
·百合黑星菌 | 第24-26页 |
·粗糙黑星菌 | 第26-28页 |
·光滑黑星菌 | 第28-30页 |
·加拿大黑星菌 | 第30-31页 |
·嗜果黑星菌 | 第31-32页 |
·矢车菊黑星菌 | 第32-34页 |
·头花草黑星菌 | 第34-35页 |
·云莓黑星菌 | 第35-36页 |
·菊花黑星菌 | 第36-38页 |
·山楂黑星菌 | 第38-39页 |
·榉木黑星菌 | 第39-40页 |
·鼠李黑星菌 | 第40-41页 |
·柳树黑星菌 | 第41-43页 |
·苹果黑星菌 | 第43-45页 |
·鸢尾黑星菌 | 第45-46页 |
·斑点黑星菌 | 第46-48页 |
·斑形黑星菌 | 第48-49页 |
·微小黑星菌 | 第49-50页 |
·米勒黑星菌 | 第50-51页 |
·圆斑黑星菌 | 第51-52页 |
·梨黑星菌 | 第52-53页 |
·欧鼠李黑星菌 | 第53-55页 |
·酸模黑星菌 | 第55-56页 |
·丁香黑星菌 | 第56-57页 |
·绒毛黑星菌 | 第57-59页 |
·黑星菌属中的排除种 | 第59-94页 |
·七叶树黑星菌 | 第59-60页 |
·扁壳黑星菌 | 第60-61页 |
·星状黑星菌 | 第61-62页 |
·多毛黑星菌 | 第62-63页 |
·拳参黑星菌 | 第63-65页 |
·地桂黑星菌 | 第65-66页 |
·克林顿黑星病 | 第66-67页 |
·聚生黑星菌 | 第67-68页 |
·山茱萸黑星菌 | 第68-69页 |
·长曲毛黑星菌 | 第69-71页 |
·华丽黑星菌 | 第71-72页 |
·圆壳黑星菌 | 第72-73页 |
·台湾黑星菌 | 第73-74页 |
·白珠树黑星菌 | 第74-76页 |
·硬毛黑星菌 | 第76-77页 |
·山月桂黑星菌 | 第77-78页 |
·香蕉黑星菌 | 第78-79页 |
·黑斑黑星菌 | 第79-80页 |
·西方黑星菌 | 第80-81页 |
·寄生黑星菌 | 第81-82页 |
·类盘菌黑星菌 | 第82-83页 |
·稠李黑星菌 | 第83-84页 |
·光毛黑星菌 | 第84-85页 |
·美丽黑星菌 | 第85-86页 |
·漆树黑星菌 | 第86-87页 |
·棕榈黑星菌 | 第87-88页 |
·萨卡尔多黑星病 | 第88-90页 |
·甘蔗黑星菌 | 第90-91页 |
·类球腔菌黑星菌 | 第91-92页 |
·越桔黑星菌 | 第92-94页 |
4 中国黑星菌属新种及未定名种 | 第94-110页 |
·系统发育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4-96页 |
·黑星菌属新种 | 第96-98页 |
·中华黑星菌 | 第96-98页 |
·黑星菌属未定名种 | 第98-110页 |
·黑星菌1 | 第98-101页 |
·黑星菌2 | 第101-103页 |
·黑星菌3 | 第103-106页 |
·黑星菌4 | 第106-110页 |
5 结论 | 第110-112页 |
·形态学研究结果及其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0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及其参考价值 | 第110页 |
·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个人简介 | 第116-117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17-118页 |
导师简介 | 第118-119页 |
第二导师简介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