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15页 |
摘要 | 第15-19页 |
ABSTRACT | 第19-2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25-39页 |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危害 | 第25-27页 |
·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和致病种类 | 第25页 |
·病原微生物的社会危害 | 第25-27页 |
·微生物检测方法 | 第27-29页 |
·分离培养观察法 | 第27-28页 |
·免疫检测法 | 第28页 |
·核酸检测法 | 第28-29页 |
·微生物现场检测的需求和瓶颈 | 第29页 |
·核酸制备方法和自动化仪器概述 | 第29-37页 |
·核酸发现的历史 | 第29-30页 |
·样本细胞裂解方法概述 | 第30-31页 |
·核酸分离纯化方法概述 | 第31-33页 |
·液相分离纯化法 | 第31-32页 |
·固相分离纯化法 | 第32-33页 |
·核酸自动制备仪器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磁分离式核酸自动制备仪 | 第33-36页 |
·膜分离式核酸自动制备仪 | 第36-37页 |
·现有核酸自动制备仪存在的问题 | 第37页 |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37-39页 |
第2章 超声空化裂解细胞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39-47页 |
·空化效应的现象和概念描述 | 第39-40页 |
·超声空化流场模型的建立与描述 | 第40-42页 |
·有旋流动与无旋流动的概念 | 第40页 |
·含涡流场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含涡流场的运动描述 | 第41-42页 |
·超声空化流场中细胞裂解的机理分析 | 第42-46页 |
·细胞裂解的动力学条件 | 第42-43页 |
·大尺度涡流的惯性力作用 | 第43页 |
·小尺度涡流的粘滞阻力作用 | 第43-44页 |
·超声空化流场中细胞的最大稳态尺寸计算 | 第44-45页 |
·超声空化流场中细胞的裂解率计算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非接触式超声波裂解的方案设计与核心问题研究 | 第47-67页 |
·现有的超声波裂解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47-49页 |
·非接触式超声波微生物样本细胞裂解方案设计 | 第49-50页 |
·非接触式超声波微生物样本细胞裂解方案的优势 | 第50-51页 |
·非接触式超声波微生物样本细胞裂解方案的“瓶颈”问题 | 第51-52页 |
·传振膜振动固有频率的求解 | 第52-65页 |
·非接触超声波微生物样本细胞裂解方案简化模型 | 第52-54页 |
·弹性体基本理论和方程 | 第54-57页 |
·弹性体的应力和应变分量 | 第54-56页 |
·弹性单元体的平衡方程 | 第56页 |
·传振膜的几何方程 | 第56-57页 |
·材料(缩醛树脂)的本构方程 | 第57页 |
·传振膜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的解析法求解 | 第57-59页 |
·传振膜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的数值法求解 | 第59-65页 |
·有限元法基本概念 | 第59页 |
·基于有限元法的计算模态分析 | 第59-60页 |
·基于ANSYS求解示例传振膜的模态参数 | 第60-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多模联振增强理论及传振膜优化设计和评价 | 第67-99页 |
·多模联振增强理论的提出与论证 | 第67-70页 |
·多模联振增强理论的提出 | 第67-68页 |
·多模联振增强理论的论证 | 第68-70页 |
·传振膜工作模态阶数的选择与讨论 | 第70-72页 |
·多模联振规律探索与传振膜参数优化设计 | 第72-84页 |
·曲率半径的影响分析与优化设计 | 第73-76页 |
·厚度的影响分析与优化设计 | 第76-80页 |
·耦合力的影响分析与优化设计 | 第80-84页 |
·非接触式超声波微生物样本细胞裂解实验平台搭建 | 第84-86页 |
·实验平台裂解效能评测 | 第86-98页 |
·形态学检查 | 第86-88页 |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实验方法 | 第87页 |
·实验结果 | 第87-8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88页 |
·裂解率评价 | 第88-94页 |
·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实验结果 | 第90-93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93-94页 |
·核酸检测评价 | 第94-98页 |
·实验材料 | 第95页 |
·实验方法 | 第95-97页 |
·实验结果 | 第97-9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5章 封闭式核酸分离纯化方案的建立和实验评价 | 第99-119页 |
·分离纯化的需求分析与基本要求 | 第99-100页 |
·必要性和需求分析 | 第99页 |
·基本要求和原则 | 第99-100页 |
·现有分离纯化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100-105页 |
·液相有机分离纯化法 | 第100-101页 |
·液相无机分离纯化法 | 第101-102页 |
·固相分离纯化法 | 第102-105页 |
·硅胶柱分离纯化法 | 第103页 |
·磁性颗粒分离纯化法 | 第103-105页 |
·现有分离纯化方案的局限性 | 第105页 |
·增压过滤式核酸分离纯化方案的建立与优化 | 第105-115页 |
·增压过滤式核酸分离纯化方案的设计 | 第105-108页 |
·核酸分离纯化体系的建立 | 第108-109页 |
·核酸分离纯化体系的优化 | 第109-1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10-111页 |
·磁性微球粒径优化 | 第111-112页 |
·结合液离子浓度优化 | 第112-114页 |
·结合液pH值优化 | 第114-115页 |
·增压过滤式核酸分离纯化方案的实验评价 | 第115-118页 |
·实验材料 | 第115-1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16-117页 |
·实验结果 | 第117-11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6章 通用型封闭式核酸自动制备平台的建立和评价 | 第119-151页 |
·通用型封闭式核酸制备处理盒设计 | 第119-127页 |
·原理方案设计 | 第119-122页 |
·物理结构设计 | 第122-127页 |
·通用型封闭式核酸自动制备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第127-140页 |
·机械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127-129页 |
·电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129-134页 |
·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 第129-130页 |
·活塞往复运动驱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第130-132页 |
·阀体旋转运动驱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第132-134页 |
·四通道核酸自动制备平台的设计与试制 | 第134-140页 |
·总体方案设计 | 第134-135页 |
·人机界面设计 | 第135-136页 |
·控制系统设计 | 第136-139页 |
·四通道核酸自动制备样机试制 | 第139-140页 |
·四通道核酸自动制备样机性能评测 | 第140-148页 |
·浓缩富集效率评价 | 第140-142页 |
·核酸产量和质量评价 | 第142-144页 |
·核酸制备一致性评价 | 第144-145页 |
·核酸可检测性评价 | 第145-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1-155页 |
·课题总结 | 第151-153页 |
·课题展望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1页 |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 第171-174页 |
1 代表性成果 | 第171-172页 |
·发表论文 | 第171页 |
·获得专利 | 第171页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171-172页 |
2 代表性论文 | 第172-174页 |
作者简历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