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选题缘由及背景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 ·分析与综合研究法 | 第21页 |
| ·交叉学科研究法 | 第21页 |
| ·创新点 | 第21-22页 |
| 2《淮南子》的时代背景及内容概述 | 第22-27页 |
| ·《淮南子》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2-24页 |
| ·《淮南子》内容概述 | 第24-25页 |
| ·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 3《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 第27-33页 |
| ·“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天道观 | 第27-29页 |
| ·“人生而静……感而后动”——人性论 | 第29-31页 |
| ·“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情”——天人观 | 第31-33页 |
| 4《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 第33-49页 |
| ·生态价值观 | 第33-37页 |
| ·生态价值理念——“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 | 第33-34页 |
| ·生态价值取向——“物无贵贱”、“与万物终始” | 第34-35页 |
| ·生态价值目标——“反于清静”、“终于无为” | 第35-37页 |
| ·生态道德观 | 第37-43页 |
| ·君主“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澹然无欲而民自朴” | 第37-39页 |
| ·社会“养民以公”、移风易俗” | 第39-41页 |
| ·个体“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 | 第41-43页 |
| ·生态实践观 | 第43-49页 |
| ·实践的原则——“不强求已”、“不强求止” | 第43-44页 |
| ·实践的方式——“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 | 第44-46页 |
| ·实践的内容——“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 | 第46-49页 |
| 5《淮南子》生态伦理观的特点 | 第49-53页 |
| ·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 | 第49-50页 |
| ·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道德观 | 第50页 |
| ·合理消费、保护资源的生态实践观 | 第50-53页 |
| 6 借鉴《淮南子》的生态伦理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53-63页 |
| ·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促进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 第54-56页 |
| ·树立现代生态道德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56-59页 |
| ·构建新型生态实践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 第59-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