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3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苹果分类、种植及营养价值 | 第12页 |
·苹果中的糖酸代谢 | 第12-20页 |
·有机酸代谢 | 第13-16页 |
·有机酸代谢过程 | 第13-14页 |
·酸代谢的分子机制 | 第14-15页 |
·酸代谢的其它调控 | 第15-16页 |
·糖代谢 | 第16-20页 |
·糖感知及糖信号 | 第17-18页 |
·糖代谢中的酶及其作用 | 第18-19页 |
·糖代谢的分子机制 | 第19-20页 |
·果实中糖酸储存场所—液泡 | 第20-25页 |
·果实的酸度 | 第20-21页 |
·液泡膜上的质子泵 | 第21-22页 |
·有机酸转运体 | 第22-23页 |
·可溶性糖转运体 | 第23-25页 |
·蔗糖转运体(SUT)家族 | 第23-24页 |
·己糖转运体(HT)家族 | 第24页 |
·液泡膜单糖转运体(TMT)家族 | 第24-25页 |
·QTL定位与关联分析 | 第25-33页 |
·遗传连锁图及QTL定位 | 第25-30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步骤 | 第25-27页 |
·苹果遗传连锁图 | 第27-29页 |
·苹果中重要QTL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关联分析 | 第30-33页 |
·连锁不平衡 | 第31-32页 |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32-33页 |
·关联分析影响因素及应用 | 第33页 |
·研究基础 | 第33-3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34-3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36-37页 |
2 苹果资源成熟果实中糖酸性状的评估 | 第37-51页 |
·前言 | 第37-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3页 |
·苹果基因组提取方法 | 第39-40页 |
·苹果果实中糖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苹果口感风味的评估 | 第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苹果种质资源的基因型鉴定 | 第41-4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苹果种质资源中可溶性糖及有机酸的含量分布变化 | 第43-44页 |
·苹果种质资源中可溶性糖及有机酸相关性分析 | 第44-46页 |
·野生型及栽培苹果可溶性糖及苹果酸含量的比较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1页 |
3 苹果中酸度性状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 第51-91页 |
·前言 | 第51-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70页 |
·植物材料 | 第53页 |
·苹果果实中苹果酸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ALMT基因标签的开发及在群体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群体结构的分析及分子标记-性状关联分析 | 第55-57页 |
·RNA的提取及荧光定量分析 | 第57-60页 |
·苹果样本总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 第57-59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59-60页 |
·Ma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60-66页 |
·Ma1和ma1基因的CDS全长克隆 | 第60-61页 |
·Ma1和ma1基因的CDS连接转化 | 第61-63页 |
·Ma1和ma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63-66页 |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66-69页 |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6-67页 |
·酵母表达载体的转化 | 第67-69页 |
·转化阳性酵母菌株的验证 | 第69页 |
·转基因酵母系中苹果酸含量的测定 | 第69-70页 |
·实验结论 | 第70-85页 |
·苹果16号染色体Ma位点酸度性状的区间关联分析 | 第70-72页 |
·苹果基因组ALMT家族分析 | 第72-75页 |
·苹果酸度与ALMTⅡ家族成员之间的关联分析 | 第75-79页 |
·ALMTⅡ家族成员在苹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第79-82页 |
·Ma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及功能分析 | 第82-85页 |
·讨论 | 第85-91页 |
·ALMTⅡ家族成员的复制以及表达的多样性 | 第85-86页 |
·Ma1基因特征及苹果果实酸度性状遗传机制的复杂性 | 第86-87页 |
·苹果果实中酸度的变异及在驯化中的意义 | 第87-89页 |
·苹果起源与群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89-91页 |
4 结论及展望 | 第91-95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92-93页 |
·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1页 |
附录A | 第111-112页 |
附录B | 第112-116页 |
附录C | 第116-118页 |
附录D | 第118-120页 |
附录E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