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PBT、PC及其共混物的研究 | 第9-11页 |
| ·PBT | 第9页 |
| ·PC | 第9-10页 |
| ·PBT/PC共混物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增韧 | 第11-13页 |
| ·概况 | 第11页 |
| ·PBT/PC共混物的增韧方法 | 第11-13页 |
| ·MBS与PBT/PC共混 | 第13页 |
| ·酯交换反应 | 第13-19页 |
| ·酯交换反应机理 | 第13-14页 |
| ·PBT与PC之间的酯交换反应 | 第14-16页 |
| ·催化剂 | 第16-17页 |
| ·影响因素 | 第17页 |
| ·酯交换反应测试方法 | 第17-18页 |
| ·抑制剂 | 第18-19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焦磷酸钠对核壳粒子增韧PBT/PC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20-37页 |
| ·前言 | 第20页 |
| ·实验部分 | 第20-25页 |
| ·原料介绍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MBS-g-GMA的制备 | 第22-23页 |
| ·反应共混 | 第23-24页 |
| ·红外光谱(FTIR) | 第24页 |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4页 |
| ·形态观察 | 第24-25页 |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25页 |
| ·动态力学分析(DMA) | 第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6页 |
| ·酯交换反应及其抑制分析 | 第25-27页 |
| ·界面分析 | 第27-28页 |
| ·分散相形态 | 第28-29页 |
| ·DSC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DMA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冲击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 ·屈服应力分析 | 第32-33页 |
| ·增韧机理 | 第33-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促进剂对核壳粒子增韧PBT/PC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37-55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 ·原料介绍 | 第37-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 ·反应共混 | 第38-39页 |
| ·红外光谱(FTIR) | 第39页 |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39-40页 |
| ·形态观察 | 第40页 |
| ·动态力学分析(DMA) | 第40页 |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0页 |
| ·加入Sb2O3的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 ·FTIR分析 | 第40-41页 |
| ·DSC分析 | 第41-43页 |
| ·分散形态 | 第43-44页 |
| ·DMA分析 | 第44-45页 |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45-47页 |
| ·增韧机理 | 第47页 |
| ·加入Mg O的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 ·FTIR分析 | 第47-48页 |
| ·DSC分析 | 第48-50页 |
| ·分散形态 | 第50-51页 |
| ·DMA分析 | 第51页 |
| ·冲击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 ·增韧机理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