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毛茛科及小花草玉梅的基本情况 | 第12-13页 |
·毛茛科植物 | 第12页 |
·小花草玉梅 | 第12-13页 |
·被子植物花的重要性及多样性 | 第13-14页 |
·被子植物花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被子植物花的多样性 | 第14页 |
·植物花器官的起源、演化及形态发生 | 第14-20页 |
·被子植物花的起源、演化及形态发生 | 第14-17页 |
·萼片的起源 | 第15页 |
·花瓣的起源 | 第15-16页 |
·雄蕊的起源 | 第16页 |
·雌蕊的起源 | 第16-17页 |
·毛茛科植物各花部的起源和演化 | 第17-20页 |
·花被的演化 | 第17-19页 |
·雄蕊群 | 第19页 |
·雌蕊群 | 第19-20页 |
·花发育过程及调控基因 | 第20-25页 |
·花发育过程及调控基因简介 | 第20-22页 |
·MADS-Box基因家族 | 第22-25页 |
·B类MADS-Box基因亚家族 | 第23-25页 |
·花器官属性决定的分子模型 | 第25-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小花草玉梅正常和变异植株的形态学特征比较 | 第30-34页 |
·小花草玉梅花的变异现象 | 第30-31页 |
·本研究所选材料的变化特点 | 第31-34页 |
·小花草玉梅正常植株和绿白相间花变异植株的花部形态学对比方法 | 第31页 |
·小花草玉梅正常植株和绿白相间花变异植株的花部形态学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小花草玉梅正常和绿白相间花变异植株AP3-3 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34-51页 |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4页 |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40页 |
·小花草玉梅正常植株和绿白相间花变异植株的植物基因组提取 | 第34-36页 |
·CTAB法提取植物基因组DNA的具体操作步骤 | 第34-35页 |
·试剂盒法提取植物基因组DNA的具体操作步骤 | 第35-36页 |
·小花草玉梅NArAP3-3 和VArAP3-3 基因中间序列的扩增 | 第36页 |
·NArAP3-3 和VArAP3-3 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 | 第36-39页 |
·Hi-Tail PCR引物设计 | 第37-38页 |
·Hi-Tail PCR扩增条件 | 第38-39页 |
·NArAP3-3 和VArAP3-3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小花草玉梅NArAP3-3 和VArAP3-3 基因的克隆 | 第40-41页 |
·NArAP3-3 和VArAP3-3 基因的结构特征 | 第41-42页 |
·NArAP3-3 和VArAP3-3 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42-45页 |
·NArAP3-3 和VArAP3-3 基因的启动子分析 | 第45-46页 |
·NArAP3-3 和VArAP3-3 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及其他相关性质分析 | 第46-47页 |
·NArAP3-3 和VAr AP3-3 蛋白的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 | 第47页 |
·讨论 | 第47-51页 |
·绿白相间花变异植株中VArAP3-3 基因的改变与其花部形态变化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49页 |
·本研究结果对花发育分子机制“ABCDE”模型的解释和验证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