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第四节 主要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主要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理论概述 | 第17-24页 |
第一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概述 | 第17-19页 |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概念 | 第17页 |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 | 第17-19页 |
第二节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一、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概念及特点 | 第19页 |
二、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三、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 | 第24-29页 |
第一节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及效果 | 第24-26页 |
一、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 | 第24-25页 |
二、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及效果 | 第26-27页 |
一、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 | 第26-27页 |
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 第27页 |
第三节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动向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产出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 第29-39页 |
第一节 模型确定及变量选取 | 第29-30页 |
一、模型确定 | 第29页 |
二、变量选取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数据说明及平稳性检验 | 第30-32页 |
一、数据说明 | 第30-31页 |
二、平稳性检验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和AR根的分布 | 第32-33页 |
一、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第32-33页 |
二、AR根的分布 | 第33页 |
第四节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33-39页 |
一、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对日本M2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34页 |
二、我国银行同业隔夜拆借利率对日本M2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34-35页 |
三、我国对日进口额的增长率对日本M2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35-36页 |
四、我国对日出口额的增长率对日本M2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36页 |
五、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对日本M2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36-37页 |
六、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日本M2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37-38页 |
七、实证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产出的溢出效应的地区性差异分析 | 第39-49页 |
第一节 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及产出概况 | 第39-41页 |
一、东中西部地区划分 | 第39-40页 |
二、东中西部地区产出概况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溢出效应地区差异的实证检验 | 第41-46页 |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41页 |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41-42页 |
三、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和AR根的分布 | 第42-43页 |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43-45页 |
五、实证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对溢出效应地区差异的解释 | 第46-49页 |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地区差异 | 第46-47页 |
二、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 | 第47-48页 |
三、资本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49-50页 |
一、对我国产出的溢出效应 | 第49页 |
二、对我国利率、汇率、贸易、CPI的溢出效应 | 第49页 |
三、溢出效应的地区性差异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一、加强与日本等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合作 | 第50页 |
二、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水平 | 第50页 |
三、加强汇率制度建设,保障汇率水平稳定 | 第50页 |
四、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 | 第50-51页 |
五、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