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概述 | 第9-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植物的生长转变 | 第9-11页 |
| ·植物异形叶性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灰叶胡杨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灰叶胡杨异形叶和花发生及分布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 第15-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5页 |
| ·样地及样株的确定 | 第15-16页 |
| ·异形叶类型划分 | 第16页 |
| ·异形叶和花空间分布调查 | 第16页 |
| ·数据处理 | 第16-17页 |
| ·结果分析 | 第17-23页 |
| ·异形叶发生及空间分布与胸径的关系 | 第17-20页 |
| ·花的发生及空间分布与胸径的关系 | 第20-22页 |
| ·异形叶、花时空分布的重叠度分析 | 第22-23页 |
| ·讨论 | 第23-26页 |
| ·灰叶胡杨异形叶性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 第23-24页 |
| ·灰叶胡杨异形叶性与生长适应策略 | 第24页 |
| ·花的发生分布与径级的关系 | 第24-25页 |
| ·花的发生分布与异形叶性的关系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灰叶胡杨茎、叶和花芽形态数量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 第27-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7页 |
| ·样地及样株的确定 | 第27页 |
| ·采样方法 | 第27页 |
| ·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结果分析 | 第28-37页 |
| ·叶形态变化与胸径和冠高的关系 | 第28-29页 |
| ·当年生茎形态与胸径和冠高的关系 | 第29-31页 |
| ·花芽形态变化与胸径和冠高的关系 | 第31-32页 |
| ·叶、茎、花芽形态数量指标与胸径和冠高间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 ·叶、茎、花芽形态数量与胸径间的异速生长关系 | 第33-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茎、叶和花芽形态数量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 第37-38页 |
| ·茎、叶和花芽形态数量变化与阶段转变的关系 | 第38页 |
| ·茎、叶和花芽形态数量与胸径间的异速生长关系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4章 灰叶胡杨异形叶及茎矿质养分含量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 第41-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1页 |
| ·样地及样株的确定 | 第41页 |
| ·采样方法 | 第41页 |
| ·当年生茎、叶片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 第41页 |
| ·当年生茎、叶片养分含量测定 | 第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 ·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 ·异形叶矿质养分含量变化与胸径和冠高的关系 | 第42-44页 |
| ·当年生茎矿质养分含量变化与胸径和冠高的关系 | 第44-45页 |
| ·茎叶形态、矿质养分含量与胸径、冠高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49页 |
| ·灰叶胡杨茎、叶养分含量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 第47-48页 |
| ·灰叶胡杨个体发育过程叶片全氮含量及C/N比与生长转变的关系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灰叶胡杨异形叶及茎生理特性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 第50-6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50页 |
| ·样地及样株的确定 | 第50页 |
| ·采样方法 | 第50页 |
| ·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 第50页 |
| ·异形叶及当年生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50页 |
|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 ·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 ·异形叶生理生化特性变化与胸径和冠高的关系 | 第51-52页 |
| ·当年生茎生理特性变化与胸径和冠高的关系 | 第52-53页 |
| ·异形叶及当年生茎生理生化指标与胸径和冠高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茎叶生理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 第56-57页 |
| ·茎、叶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与生长转变的关系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