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近距离“三软”厚煤层分层连续开采下综采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1页 |
|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三软”煤层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分层开采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上覆岩层结构及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采取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 第19-21页 |
| 2 极近距离煤层及覆岩移动规律研究 | 第21-35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定义、判据及顶板分类 | 第21-22页 |
| ·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 | 第22-25页 |
| ·关键层的判断 | 第22-23页 |
| ·关键层机构稳定性条件 | 第23-24页 |
| ·上覆岩层“三带”划分的研究 | 第24页 |
| ·“S-R”稳定条件 | 第24-25页 |
| ·工作面覆岩移动规律 | 第25-33页 |
| ·覆岩特性 | 第25页 |
| ·关键层判断 | 第25-27页 |
| ·关键层对矿压的影响 | 第27页 |
| ·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的确定 | 第27-28页 |
| ·关键岩块的稳定性分析 | 第28-30页 |
| ·关键块的受力分析 | 第30-31页 |
| ·关键块上载荷的确定 | 第31-32页 |
| ·工作面支架理论的工作阻力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3 相似模拟研究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矿压显现特征 | 第35-56页 |
| ·5111B11b工作面上部煤层开采矿压特征 | 第35-49页 |
| ·概述 | 第35页 |
| ·相似模拟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35页 |
| ·模拟研究的内容 | 第35页 |
| ·地质概况及开采技术条件 | 第35-36页 |
| ·地质概况 | 第35-36页 |
| ·开采技术条件 | 第36页 |
| ·相似模拟实验方案 | 第36-43页 |
| ·相似模拟理论依据 | 第36-37页 |
| ·模型设计 | 第37-38页 |
| ·模型相似条件 | 第38-40页 |
| ·材料配比 | 第40-42页 |
| ·模型制作 | 第42-43页 |
| ·开挖设计 | 第43页 |
| ·相似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9页 |
| ·矿压显现规律 | 第43-48页 |
| ·底板应力分布 | 第48-49页 |
| ·5111B11b工作面下部煤层开采矿压特征 | 第49-54页 |
| ·开采下部煤层顶底板裂隙分布特征 | 第49-52页 |
| ·开采下部煤层底板岩体应力、位移分布特征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4 采场矿压特征数值模拟实验研究 | 第56-68页 |
| ·FLAC~(3D)的求解方法 | 第56页 |
|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 ·岩石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57-58页 |
| ·5111B11b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 第58-66页 |
| ·沿工作面方向超前支承应力分布特征 | 第58-62页 |
| ·沿工作面方向上采场垂直位移分布规律 | 第62-64页 |
| ·沿工作面方向上采场塑性区分布规律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5 5111B11b工作面现场矿压观测与分析 | 第68-87页 |
| ·工程概况 | 第68-69页 |
| ·支架载荷观测方法 | 第69页 |
| ·工作面支架载荷分析 | 第69-71页 |
| ·5111B11b工作面来压规律分析 | 第71-75页 |
|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 第75-81页 |
|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分布统计 | 第75-76页 |
| ·支架工作阻力频率分布 | 第76-78页 |
| ·液压支架末阻力频率分布 | 第78-81页 |
| ·5111B11b工作面回采巷道实测矿压显现分析 | 第81-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 ·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