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典型农产物料干燥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气体射流冲击和温湿度过程控制干燥 | 第14-15页 |
|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 ·倾斜射流冲击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 ·温湿度过程控制干燥技术研究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案 | 第18-25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基于温湿度过程控制的倾斜料盘式气流冲击干燥装置的设计 | 第25-41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5-27页 |
| ·整机结构 | 第25-27页 |
| ·工作原理 | 第27页 |
| ·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 | 第27-37页 |
| ·气流分配室 | 第27-34页 |
| ·风机及加热管选型 | 第34-35页 |
| ·料架与喷嘴模块 | 第35-36页 |
| ·湿度调节系统 | 第36-37页 |
| ·控制系统 | 第37页 |
| ·性能验证试验 | 第37-40页 |
| ·试验原料 | 第37-38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页 |
| ·相关计算 | 第38-39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马铃薯片倾斜料盘式气流冲击干燥动力学的研究 | 第41-69页 |
| ·引言 | 第41-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试验原料 | 第42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 ·试验安排 | 第42-43页 |
| ·干燥动力学的数学计算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67页 |
| ·不同料盘倾斜角度对马铃薯片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 第43-48页 |
| ·不同料盘距喷嘴间距对马铃薯片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 第48-51页 |
| ·不同喷嘴排列间距对马铃薯片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 第51-53页 |
| ·不同烫漂时间对马铃薯片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 第53-57页 |
| ·不同烫漂时间对马铃薯片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 第57-61页 |
| ·不同干燥风速对马铃薯片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 第61-64页 |
| ·不同切片厚度对马铃薯片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 第64-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温湿度过程控制对马铃薯片气流冲击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第69-87页 |
| ·引言 | 第6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 ·试验原料 | 第69-70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70页 |
| ·试验方法 | 第70页 |
| ·试验安排 | 第70页 |
| ·干燥动力学的数学计算 | 第70页 |
| ·马铃薯片色泽评价方法 | 第70-7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5页 |
| ·温湿度过程控制对马铃薯片倾斜料盘式气流冲击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71-79页 |
| ·温湿度过程控制干燥过程中马铃薯片内部温度变化 | 第79-81页 |
| ·温湿度过程控制对马铃薯片倾斜料盘式气流冲击干燥品质的影响 | 第81-85页 |
| ·结论 | 第85-87页 |
| 第五章 马铃薯片基于温湿度过程控制的气流冲击干燥模型的研究 | 第87-93页 |
| ·引言 | 第8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7页 |
| ·干燥模型的数学计算 | 第87-8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9-91页 |
| ·Weibull分布函数模拟马铃薯片的干燥特性 | 第89-90页 |
| ·Weibull分布函数计算马铃薯片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 | 第90-91页 |
| ·结论 | 第91-9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3-97页 |
| ·结论 | 第93-96页 |
| ·基于温湿度过程控制的倾斜料盘式气流冲击干燥装置的设计 | 第93页 |
| ·马铃薯片倾斜料盘式气流冲击干燥动力学的研究 | 第93-95页 |
| ·温湿度过程控制对马铃薯片倾斜料盘式气流冲击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 第95-96页 |
| ·马铃薯片基于温湿度过程控制的气流冲击干燥模型的研究 | 第96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96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7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