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花粉致死基因Ki的遗传与分子标记
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7-9页 |
Ⅰ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 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9页 |
·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 | 第9-10页 |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0页 |
·小麦雄性不育利用存在问题 | 第10页 |
2 小麦雄性不育机理及遗传机制研究 | 第10-13页 |
·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 | 第11页 |
·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理 | 第11-12页 |
·小麦雄性不育遗传机制 | 第12-13页 |
3 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3-21页 |
·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13-16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3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第13-14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4页 |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 | 第14页 |
·序列特异性扩增区域 | 第14页 |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 第14-15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5页 |
·简单序列重复 | 第15-16页 |
·分子标记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抗病虫性基因定位研究 | 第17-18页 |
·抗逆性基因定位研究 | 第18页 |
·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定位研究 | 第18-20页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定位研究 | 第19页 |
·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定位研究 | 第19-20页 |
·花粉致死基因的研究 | 第20-21页 |
Ⅱ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Ⅲ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Ⅳ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菌株与载体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5-33页 |
·小麦材料种植与采样 | 第25页 |
·小麦花粉育性的检测 | 第25页 |
·育性分离群体与基因池构建 | 第25-26页 |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基因组DNA浓度测定和质量检测 | 第27页 |
·小麦SSR分子标记引物筛选及PCR扩增 | 第27-28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8-29页 |
·连锁值计算与绘制遗传连锁图谱 | 第29页 |
·连锁标记回收 | 第29-30页 |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及与载体连接 | 第30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0-31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及蓝白斑筛选 | 第31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31-32页 |
·连锁标记回收测序 | 第32-33页 |
Ⅴ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1 不育和可育植株的形态学特征 | 第33页 |
2 花粉育性检测 | 第33-35页 |
3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5页 |
4 花粉致死基因Ki的遗传特性 | 第35-37页 |
5 花粉致死基因携带种质鉴定 | 第37-38页 |
6 SSR标记筛选 | 第38-39页 |
7 遗传连锁分析 | 第39页 |
8 特异性片段的回收和测序 | 第39-43页 |
Ⅵ 讨论 | 第43-45页 |
Ⅶ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简介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