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一、乙肝的基因组结构 | 第14页 |
二、慢性乙型肝炎自然史 | 第14-15页 |
三、HBV的病原学检查 | 第15-16页 |
四、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随访 | 第16页 |
五、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第16-19页 |
1、保肝降酶药 | 第16页 |
2、抗病毒药 | 第16-18页 |
3、免疫调节药物用药 | 第18-19页 |
4、基因治疗 | 第19页 |
5、肝移植 | 第19页 |
六、乙肝治疗的研究方向 | 第19-22页 |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一、辨证分型论治 | 第22-23页 |
二、定方加减治疗 | 第23-25页 |
三、制成中成药和成方 | 第25-27页 |
四、单味药及提取物 | 第27-30页 |
第三部分 理论研究 | 第30-46页 |
一、中西医对慢性乙肝文献记载 | 第30-33页 |
1、现代医学对慢性乙肝的认识过程 | 第30-31页 |
2、祖国医学典籍对慢性乙肝的文献记载 | 第31-33页 |
二、慢性乙型肝炎病因探讨 | 第33-35页 |
三、慢性乙肝病机研究 | 第35-40页 |
四、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问题及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血瘀阻络证的辨证要点 | 第42-43页 |
六、活血化瘀、疏肝健脾法的确立 | 第43-46页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6-7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4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6页 |
三、病例选择 | 第46-50页 |
1、病例来源 | 第46-47页 |
2、西医诊断标准 | 第47页 |
3、中医辨证标准 | 第47-49页 |
4、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 第49页 |
5、病情分级标准 | 第49-50页 |
6、纳入标准 | 第50页 |
7、排除标准 | 第50页 |
8、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 | 第50页 |
四、治疗方法 | 第50-53页 |
1、试验用药名称及规格 | 第50-51页 |
2、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51-52页 |
3、治疗效果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 第52-53页 |
4、统计分析 | 第53页 |
五、一般资料 | 第53-55页 |
1、性别与年龄 | 第53-54页 |
2、病情程度 | 第54页 |
3、治疗前症状积分 | 第54-55页 |
六、研究结果 | 第55-63页 |
1、综合疗效分析 | 第55页 |
2、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55-56页 |
3、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变 | 第56-58页 |
4、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 第58-59页 |
5、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 第59-61页 |
6、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BeAg、HBV-DNA变化 | 第61页 |
7、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 | 第61-62页 |
8、安全性指标检测 | 第62-63页 |
七、分析和讨论 | 第63-72页 |
1、疏肝健脾化瘀法的含义 | 第63-64页 |
2、九味肝泰胶囊的组方思路 | 第64-66页 |
3、九味肝泰胶囊的药物组成分析 | 第66-69页 |
4、中医药治疗慢乙肝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69-71页 |
5、中药复方机制研究问题 | 第71-72页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
中英文词汇对照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