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危机 | 第11-13页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受水区水资源特点 | 第13-14页 |
·传统给水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 第14-16页 |
·气浮挣水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气浮法概述 | 第16-18页 |
·气浮净水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气浮净水微观动力学机理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7页 |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试验装置设计与方法 | 第27-34页 |
·微絮凝-混合流溶气气浮工艺设计 | 第27-28页 |
·试验装置 | 第27页 |
·工艺设计说明 | 第27-28页 |
·主要试验设备型号 | 第28页 |
·混合流气浮池混凝单元设计 | 第28-30页 |
·混合池设计 | 第28-29页 |
·絮凝池设计 | 第29-30页 |
·混凝剂的配制及投加 | 第30页 |
·混合流气浮池气浮单元设计 | 第30-33页 |
·溶气系统设计 | 第30页 |
·混合流气浮池设计 | 第30-32页 |
·逆流式气浮柱设计 | 第32-33页 |
·原水水质 | 第33页 |
·检测项目与方法 | 第33-34页 |
第3章 气浮水处理的静态试验研究 | 第34-52页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34-35页 |
·混凝单元对气浮效果的影响 | 第35-43页 |
·混凝剂种类的影响 | 第35-36页 |
·投药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絮凝方式的影响 | 第38-40页 |
·絮凝时间的影响 | 第40-43页 |
·气浮单元对气浮效果的影响 | 第43-47页 |
·回流比的影响 | 第43-45页 |
·溶气压力的影响 | 第45-47页 |
·气浮水处理的条件优化研究 | 第47-48页 |
·气浮工艺对污染物的去处效果研究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新型混合流溶气气浮工艺的提出及运行特性研究 | 第52-79页 |
·传统平/逆流气浮工艺运行特性研究 | 第52-59页 |
·传统平流式气浮对污染物的去除规律 | 第52-54页 |
·逆流式气浮对污染物的去除规律 | 第54-57页 |
·传统平/逆流气浮工艺运行特性对比 | 第57-59页 |
·传统平/逆流气浮工艺特点分析 | 第59-60页 |
·新型混合流溶气气浮工艺的提出 | 第60-62页 |
·新型混合流溶气气浮运行工艺条件分析 | 第62-69页 |
·分配比的影响 | 第62-64页 |
·污染物沿程去除规律 | 第64-67页 |
·混合流溶气气浮过程的微观特性 | 第67-68页 |
·浮渣去除部分设计说明 | 第68-69页 |
·新型混合流气浮工艺对污染物去处效能研究 | 第69-75页 |
·对浊度的去除 | 第69-70页 |
·对颗粒物的去除 | 第70-71页 |
·对藻类的去除 | 第71-72页 |
·对有机物的去除 | 第72-74页 |
·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 | 第74-75页 |
·新型混合流溶气气浮工艺与同类工艺对比分析 | 第75-77页 |
·浊度去除对比 | 第75-76页 |
·颗粒物去除对比 | 第76-77页 |
·有机物去除对比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新型混合流气浮净水机理及微观动力学研究 | 第79-96页 |
·前言 | 第79-80页 |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 第80页 |
·混合流溶气气浮工艺净水机理研究 | 第80-85页 |
·泡絮体显微观测 | 第81-82页 |
·颗粒物去除机理 | 第82-83页 |
·有机物去除机理 | 第83-85页 |
·混合流溶气气浮工艺微观动力学研究 | 第85-95页 |
·气泡-颗粒碰撞效率研究 | 第85-89页 |
·气泡-颗粒碰撞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89-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96-99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建议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5-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