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临床研究 | 第10-18页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2页 |
(一)诊断标准 | 第10页 |
(二)评分标准 | 第10-11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11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五)脱落标准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12页 |
(二)分组方法及治疗方案 | 第12页 |
(三)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2页 |
(四)疗效评价标准 | 第12-13页 |
(五)统计学分析 | 第13页 |
三、一般情况 | 第13-15页 |
(一)两组年龄比较 | 第13-14页 |
(二)两组病程比较 | 第14页 |
(三)两组孕次比较 | 第14页 |
(四)两组产次比较 | 第14页 |
(五)两组流产次数比较 | 第14-15页 |
(六)两组痛经程度比较 | 第15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15-17页 |
(一)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比较 | 第15页 |
(二)痛经疗效比较 | 第15-16页 |
(三)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16页 |
(四)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6页 |
(五)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及压痛情况评分比较 | 第16-17页 |
(六)子宫体积比较 | 第17页 |
五、安全性评价 | 第17-18页 |
结论 | 第18-19页 |
讨论 | 第19-31页 |
一、西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9-20页 |
(一)机械因素 | 第19页 |
(二)性激素 | 第19页 |
(三)免疫因素 | 第19-20页 |
(四)遗传因素 | 第20页 |
二、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0-22页 |
(一)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 第20-21页 |
(二)中医学对癥瘕的认识 | 第21-22页 |
三、寒凝血瘀证为痛经的常见证型 | 第22页 |
四、中医学对“毒”的认识 | 第22-23页 |
五、本研究对瘀毒致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25页 |
(一)“瘀毒”为子宫腺肌病发生的病理基础 | 第23-24页 |
(二)子宫腺肌病(寒凝血瘀型)的表现与瘀毒致病密切相关 | 第24页 |
(三)子宫腺肌病难消难愈与瘀毒内伏有关 | 第24-25页 |
六、治法的探讨 | 第25页 |
七、温经解毒汤的组方分析 | 第25-29页 |
(一)立法依据 | 第25页 |
(二)方药分析 | 第25-29页 |
八、临床疗效分析 | 第29-30页 |
(一)痛经积分比较 | 第29页 |
(二)痛经疗效比较 | 第29页 |
(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9-30页 |
(四)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较 | 第30页 |
(五)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及压痛情况评分比较 | 第30页 |
(六)子宫体积大小比较 | 第30页 |
九、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综述 | 第35-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发表论文 | 第48-51页 |
详细摘要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