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邂逅集》所收作品改写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前言 | 第7-15页 |
| 第一章 《邂逅集》的改写情况 | 第15-29页 |
| 第一节《邂逅集》的版本梳理 | 第15-18页 |
| 一、《邂逅集》成书前版本 | 第16页 |
| 二、《邂逅集》成书时版本 | 第16-17页 |
| 三、《邂逅集》成书后版本 | 第17-18页 |
| 第二节《邂逅集》的文本改写 | 第18-29页 |
| 一、行文脉络的调整 | 第18-21页 |
| 二、人物形象的改变 | 第21-24页 |
| 三、内容的增删 | 第24-26页 |
| 四、语言的锤炼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邂逅集》的改写动因 | 第29-50页 |
| 第一节 创作理念 | 第29-34页 |
| 一、联大“现代氛围”的熏陶 | 第29-30页 |
| 二、意识流的实践探索 | 第30-32页 |
| 三、“打通”文体的艺术追求 | 第32-34页 |
| 第二节 思想意识 | 第34-39页 |
| 一、从“惯宝宝”到“独行者” | 第34-36页 |
| 二、从苦于寂寞到寂寞的超脱 | 第36-39页 |
| 第三节 创作态度 | 第39-44页 |
| 一、极端的人生体验 | 第39-40页 |
| 二、含藏情感于物象之内 | 第40-42页 |
| 三、直面命运的无常无情 | 第42-44页 |
| 第四节 艺术追求 | 第44-50页 |
| 一、民间因子的埋藏与再发现 | 第44-45页 |
| 二、对民间文艺韵律感的借鉴 | 第45-47页 |
| 三、对民间文艺平易化的吸取 | 第47-50页 |
| 第三章 《邂逅集》改写的效果及评价 | 第50-66页 |
| 第一节 《邂逅集》的改写效果 | 第50-57页 |
| 一、由近玩变为远观 | 第50-52页 |
| 二、由外张变为内敛 | 第52-54页 |
| 三、由奇峻变为平秀 | 第54-57页 |
| 第二节 《邂逅集》的改写评价 | 第57-66页 |
| 一、选择性的言说 | 第57-60页 |
| 二、与大众心理的融合 | 第60-63页 |
| 三、风格多样性的消失 | 第63-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