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乡村文明正在消亡 | 第13-15页 |
·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国外对农村文化礼堂的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对新农村文化礼堂的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解读 | 第21-24页 |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 第21-22页 |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 第21-22页 |
·文化 | 第21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 第21-22页 |
·农村文化礼堂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农村文化礼堂的概念 | 第22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 第22-23页 |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苍南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状和成效 | 第24-28页 |
·苍南县基本情况 | 第24页 |
·苍南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状和成效 | 第24-25页 |
·苍南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特色 | 第25-28页 |
·趋利避害,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 | 第25页 |
·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性,解决了兴建农村文化礼堂资金问题 | 第25-26页 |
·注重创新,保障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特色 | 第26-28页 |
第四章 苍南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8-35页 |
·“重经济、轻文化”的体制性原因 | 第31-32页 |
·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存在较大反差 | 第32-33页 |
·政府宗祠功能转换的行为被宗族组织所吸纳 | 第33-34页 |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人才严重匮乏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关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指导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 | 第35-49页 |
·指导礼堂功能设计 | 第35-39页 |
·保留祭祀功能 | 第36页 |
·作为宗教活动场所 | 第36-37页 |
·举办传统民俗活动 | 第37-38页 |
·发扬族内调解 | 第38-39页 |
·指导礼堂物质文化建设 | 第39-43页 |
·因地制宜确定主体风格 | 第39-40页 |
·引领“二堂五廊”建设 | 第40-43页 |
·以弘扬“精工善艺”为内容建设讲堂、礼堂和艺术廊 | 第40-41页 |
·以弘扬“仁爱孝悌”为内容建设寿星廊和孝子廊 | 第41-42页 |
·以保护农村文化遗产为内容建设村史廊 | 第42-43页 |
·让农村文化礼堂的大门留住历史 | 第43页 |
·指导礼堂软件文化建设 | 第43-46页 |
·“送”和“种”结合培养文化活动人才 | 第44-45页 |
·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机制 | 第45-46页 |
·指导礼堂精神文化建设 | 第46-49页 |
·积极入世态度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第46页 |
·大丈夫人格有助于提高人格精神 | 第46-47页 |
·“民为邦本”思想有助于提高主人翁意识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