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减反膜的理论设计 | 第11-14页 |
·减反膜的光学厚度设计 | 第12-13页 |
·减反膜的折射率设计 | 第13-14页 |
·常见的薄膜制备方法 | 第14-20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5-19页 |
·正硅酸乙酯的影响 | 第16-17页 |
·醇溶剂的影响 | 第17页 |
·催化剂的影响 | 第17-18页 |
·模板添加剂的影响 | 第18页 |
·表面改性 | 第18-19页 |
·化学气相沉积 | 第19页 |
·磁控溅射 | 第19-20页 |
·化学刻蚀 | 第20页 |
·玻璃强化 | 第20-21页 |
·物理热钢化 | 第20-21页 |
·化学钢化 | 第21页 |
·SO_2气体在玻璃工业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25页 |
第2章 试验器材与仪器 | 第25-29页 |
·样品来源及试验设备 | 第25页 |
·试验样品和化学药品 | 第25页 |
·试验设备 | 第25页 |
·性能测定仪器 | 第25-26页 |
·GST3 气浮台式光谱透射比测量系统 | 第25-26页 |
·Lambda 95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第26页 |
·岛津 UV-3600(MPC-31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 第26页 |
·测试表征仪器 | 第26-29页 |
·ULTRA PLUS-43-13 型场发射扫描电镜 | 第26-27页 |
·ZSX Primus II(全自动扫描型)X 射线荧光光谱仪 | 第27页 |
·JXA-8230 型电子探针 | 第27页 |
·INVIA 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 | 第27页 |
·Nexus 智能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第27-29页 |
第3章 SO_2对太阳能玻璃透过率的影响 | 第29-43页 |
·引言 | 第29页 |
·试验 | 第29-30页 |
·样品制备 | 第29页 |
·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29-3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玻璃的透过率与硫含量的关系 | 第30-31页 |
·太阳能玻璃的透过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太阳能玻璃表面的反射光谱 | 第32-33页 |
·太阳能玻璃的表面形貌和断面形貌 | 第33-35页 |
·太阳能玻璃表面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35页 |
·太阳能玻璃的纵向成分分布 | 第35-38页 |
·玻璃表面 S 元素的深度分布 | 第38-40页 |
·作用机理分析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硫气氛下热处理对太阳能玻璃减反膜透过率的影响 | 第43-55页 |
·引言 | 第43页 |
·试验制备及样品表征 | 第43-44页 |
·样品制备 | 第43页 |
·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减反膜的表面形貌和断面形貌 | 第44-47页 |
·减反膜的表面形貌 | 第44-45页 |
·减反膜的断面膜层形貌 | 第45-47页 |
·不同 S 含量对太阳能镀减反膜玻璃透过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硫熏时间对太阳能镀减反膜玻璃透过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减反膜的反射光谱 | 第49-50页 |
·减反膜的断面成分分析 | 第50-52页 |
·硫元素深度分布 | 第52页 |
·影响机理分析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硫气氛下热处理后太阳能玻璃减反膜透过率的稳定性研究 | 第55-64页 |
·引言 | 第55页 |
·试验样品制备及表征 | 第55-56页 |
·样品制备 | 第55页 |
·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太阳能玻璃减反膜的透过率随放置时间的变化 | 第56-57页 |
·烘干后太阳能玻璃减反膜玻璃透过率的变化 | 第57-59页 |
·太阳能玻璃减反膜的透过率光谱 | 第59-60页 |
·减反膜的红外光谱 | 第60-61页 |
·减反膜的拉曼光谱 | 第61页 |
·机理分析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