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居住区植物造景的研究现状总述 | 第13-15页 |
| ·中国古典植物造景的研究现状总述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 ·课题的写作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2章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手法 | 第19-29页 |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发展史 | 第19-22页 |
| ·先秦-汉朝:萌芽期 | 第19页 |
| ·魏晋南北朝:形成期 | 第19-20页 |
| ·唐朝:成熟期 | 第20-21页 |
| ·宋朝:高潮期 | 第21页 |
| ·清朝:总结期 | 第21-22页 |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 | 第22-29页 |
|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 第24-25页 |
| ·位置错落,疏密有致 | 第25页 |
| ·主次分明,相得映彰 | 第25-26页 |
| ·季节搭配,色相染景 | 第26页 |
| ·一步一景,层次丰富 | 第26-27页 |
|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第27-29页 |
| 第3章 现代居住区植物造景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第29-33页 |
| ·现代居住区植物造景出现的问题 | 第29-31页 |
| ·布局呆板、千篇一律 | 第29页 |
| ·形式单一,未能形成多层次的绿化 | 第29页 |
| ·绿化率减少,忽略“以人文本” | 第29-30页 |
| ·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的严重失衡 | 第30页 |
| ·选用树种、花卉不当 | 第30页 |
| ·养护管理不到位,认为破坏、侵占绿地现象严重 | 第30-31页 |
| ·现代居住区植物造景内问题的出现原因及其对策 | 第31-33页 |
| ·形成的原因 | 第31-32页 |
| ·解决的对策 | 第32-33页 |
| 第4章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在现代居住区绿化中的运用 | 第33-46页 |
| ·适用于现代居住区的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理念—天人合一 | 第33-36页 |
| ·植物造景对“天人合一”意境的体现 | 第33-34页 |
| ·步移景异,层次丰富 | 第34页 |
|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 第34-35页 |
| ·托物言志,寄情山水 | 第35-36页 |
| ·适用于现代居住区的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 | 第36-43页 |
| ·空间与布局设计 | 第36-38页 |
| ·通过植物营造借景、对景、框景、组景、分景等 | 第38-39页 |
| ·植被要素与建筑、理水、叠石的组合 | 第39-43页 |
| ·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居住区生态性运用 | 第43-46页 |
| ·居住区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生态性运用 | 第43-44页 |
| ·楼间组团植物造景生态性运用 | 第44页 |
| ·小游园植物造景生态性运用 | 第44-45页 |
| ·宅旁植物造景生态性运用 | 第45页 |
| ·住区道路植物造景生态性运用 | 第45-46页 |
| 第5章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 第46-62页 |
| ·北京·泰禾·北京院子 | 第46-55页 |
| ·地理环境分析 | 第46-47页 |
| ·设计理念 | 第47-48页 |
| ·北京历史文化要素解读 | 第48-49页 |
| ·植物设计手法 | 第49-55页 |
| ·济南西城·济水上苑 | 第55-62页 |
| ·地域环境分析 | 第55-57页 |
| ·济南历史文化要素解读 | 第57-58页 |
| ·设计理念—打造济南现代中式景观的植物造景 | 第58页 |
| ·设计目标 | 第58-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