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正文 | 第14-44页 |
1、研究对象 | 第14-17页 |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14页 |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选择 | 第14-16页 |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5-16页 |
·研究病例的中止标准 | 第16页 |
·健康受试者 | 第16-17页 |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剔除标准 | 第16-17页 |
·伦理学审查 | 第17页 |
2、试验设备与材料 | 第17-18页 |
·仪器设备 | 第17页 |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3、研究方法 | 第18-25页 |
·研究设计类型 | 第18页 |
·样本量计算 | 第18页 |
·随机方法 | 第18页 |
·盲法设计与实施 | 第18-19页 |
·治疗方案 | 第19-20页 |
·分组及治疗方法 | 第19页 |
·腧穴定位和操作 | 第19页 |
·疗程 | 第19-20页 |
·代谢组学分析测试 | 第20-21页 |
·血浆样本的采集 | 第20页 |
·样品配制 | 第20页 |
·~1H NMR检测 | 第20-21页 |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临床相关性评价指标 | 第21页 |
·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代谢组学特征 | 第21-22页 |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22页 |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临床相关性分析 | 第22页 |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3-25页 |
4、研究结果 | 第25-44页 |
·基线分析结果 | 第25-26页 |
·一般情况 | 第25页 |
·病程及发病时间分析 | 第25-26页 |
·疗效指标分析 | 第26-27页 |
·组内比较 | 第26-27页 |
·组间比较 | 第27页 |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分析 | 第27-32页 |
·组间比较 | 第28-30页 |
·组内比较 | 第30-32页 |
·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 第32-44页 |
·~1H NMR谱图 | 第32-34页 |
·应用模式识别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代谢组学差异 | 第34-37页 |
·功能性便秘患者针刺天枢穴的模式识别分析结果 | 第37-40页 |
·功能性便秘患者针刺非经非穴的模式识别分析结果 | 第40-44页 |
讨论 | 第44-61页 |
1、祖国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第44-46页 |
·对病名的认识 | 第44页 |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4-45页 |
·对治疗的认识 | 第45-46页 |
2、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第46-49页 |
·定义和诊断 | 第46页 |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6-47页 |
·对治疗的认识 | 第47-49页 |
·药物治疗 | 第47-48页 |
·生物反馈治疗 | 第48-49页 |
·精神心理治疗 | 第49页 |
·手术治疗 | 第49页 |
3、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 | 第49-51页 |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不同干预措施 | 第50-51页 |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RCT研究 | 第51页 |
4、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理探讨 | 第51-52页 |
5、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52-53页 |
6、本试验方案的探析 | 第53-55页 |
·选穴依据 | 第54-55页 |
·本研究的质量控制 | 第55页 |
·严格控制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55页 |
·制定针刺标准操作规程(SOP) | 第55页 |
7、功能性便秘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讨论 | 第55-61页 |
·功能性便秘患者代谢物特征 | 第56页 |
·功能性便秘患者关键代谢物 | 第56-58页 |
·针刺天枢穴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代谢物的影响 | 第58-60页 |
·针刺非经非穴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代谢物的影响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件一:文献综述 | 第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件二:便秘评分量表 | 第78-79页 |
附件三: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 | 第79-83页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