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第12页 |
一、 启动沪深 300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 | 第12页 |
二、 沪深 300 现货指数与期货指数价格相关性分析 | 第12页 |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 基于境外股指期货市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二、 基于沪深 300 市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相关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一、 基于境外股指期货市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二、 基于沪深 300 市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股指期货概述 | 第20-26页 |
第一节 股指期货的含义、特点及功能 | 第20-22页 |
一、 股指期货的含义 | 第20页 |
二、 股指期货的特点 | 第20-21页 |
三、 股指期货的功能 | 第21-22页 |
(一) 价格发现 | 第21页 |
(二) 套期保值 | 第21页 |
(三) 减少价格波动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境外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 | 第22-24页 |
一、 股指期货的产生 | 第22页 |
二、 股指期货的发展 | 第22-23页 |
三、 股指期货的自我完善 | 第23页 |
四、 境外发行的与中国证券市场相关的股指期货合约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境内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启动沪深 300 股指期货对沪深 300 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分析 | 第26-46页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6-33页 |
一、 沪深 300 股票指数趋势分析 | 第26-30页 |
(一) 现货市场总体趋势 | 第26-27页 |
(二) 现货市场分阶段趋势 | 第27-30页 |
二、 沪深 300 股票指数收益率分析 | 第30-33页 |
(一) 一期(仿真交易推出前) | 第30-31页 |
(二) 二期(仿真交易推出后—正式交易推出前) | 第31页 |
(三) 三期(正式交易推出后)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建立时间序列模型 | 第33-44页 |
一、 数据的选取和时间段划分 | 第33页 |
二、 理论模型介绍 | 第33-35页 |
(一) GARCH 及其拓展模型 | 第33-34页 |
(二) 波动性改变的检验——引入虚拟变量 | 第34-35页 |
(三) 波动原因的检验——比较启动股指期货前后α_1和β_1 | 第35页 |
三、 实证分析 | 第35-44页 |
(一) 基于全样本数据的分析 | 第35-41页 |
(二) 启动仿真交易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三) 启动正式交易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本章研究结论汇总 | 第44-46页 |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论汇总 | 第44-45页 |
(一) 对收盘价序列进行描述性统计结论汇总 | 第44页 |
(二) 对对数收益率序列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论汇总 | 第44-45页 |
二、 建模分析的结论汇总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启动沪深 300 股指期货后的期现价格相关性分析 | 第46-54页 |
第一节 数据的选取和变量的选用 | 第46页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第46-48页 |
一、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6-47页 |
二、 协整检验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47-48页 |
(一) 协整的定义 | 第47页 |
(二) 协整检验 | 第47-48页 |
(三)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第48页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第48-52页 |
一、 数据的特征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48-50页 |
(一) 期现数据特征分析 | 第48-49页 |
(二) 数据预先处理 | 第49-50页 |
二、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0-51页 |
三、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汇总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4-58页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实证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54-55页 |
一、 波动性部分的实证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54页 |
二、 期现价格相关性部分的实证在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5-56页 |
一、 渐进推行交易产品,稳定市场运行 | 第55页 |
二、 加强投资者教育,优化投资者结构 | 第55页 |
三、 创新期货期权产品,增强市场避险功能 | 第55-56页 |
四、 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市场操作 | 第5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特色与不足 | 第56-58页 |
一、 论文的特色 | 第56-57页 |
二、 论文的不足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术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