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理论研究 | 第13-16页 |
二、转变绩效的测度研究 | 第16页 |
三、转变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9-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于能源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理论阐释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内涵界定 | 第21-22页 |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 | 第21-22页 |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内涵 | 第22页 |
第二节 以全要素生产率为视角的转变绩效测度方法 | 第22-28页 |
一、参数化方法 | 第23-25页 |
二、非参数化方法 | 第25-27页 |
三、转变绩效测定方法的选定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测定及特征分析 | 第28-46页 |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第28-34页 |
一、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 第28-31页 |
二、指标选取 | 第31-33页 |
三、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考虑不同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技术效率 | 第34-38页 |
一、环境技术效率理论之概述 | 第34-35页 |
二、省际环境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 第35-38页 |
第三节 考虑不同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 第38-46页 |
一、省级层面的转变绩效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二、全国和区域转变绩效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第四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3页 |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建立 | 第46-50页 |
一、影响因素选择 | 第46-48页 |
二、指标选取 | 第48-49页 |
三、数据来源 | 第49页 |
四、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估计结果解释 | 第50-53页 |
一、经济发展规模对我国转变绩效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50-51页 |
二、结构因素绩效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51页 |
三、科教投入对转变绩效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51页 |
四、管理因素对我国转变绩效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51-52页 |
五、国外因素对我国转变绩效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 | 第53-59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一、以能源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测度转变绩效的科学性 | 第53页 |
二、全国层面上的转变绩效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 | 第53-54页 |
三、区域间转变绩效差距较大 | 第54页 |
四、经济规模、科教支出、企业管理等对转变绩效影响效果明显 | 第54页 |
第二节 本文的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一、因地制宜地制定地区发展政策 | 第55页 |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55页 |
三、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加强政府环境治理效度 | 第55-56页 |
四、继续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治理 | 第56-57页 |
五、加强对外资等国外资源的有效利用 | 第57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7-59页 |
一、对本文研究视角的质疑 | 第57页 |
二、对本文的数据质量的质疑 | 第57页 |
三、指标的替代与估算较多 | 第57-58页 |
四、转变绩效影响选取的主观性较大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能源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的附表 | 第62-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