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引言 | 第17-2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学术创新 | 第20-21页 |
第一章 视听作品的演变:从电影到视听作品 | 第21-55页 |
一、 电影的产生 | 第22-23页 |
二、 电影的属性 | 第23-27页 |
三、 电影作品:电影受著作权保护 | 第27-41页 |
(一) 电影进入著作权法 | 第27-36页 |
(二) 电影进入著作权法之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三) 电影作品的概念 | 第38-41页 |
四、 视听作品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 第41-55页 |
(一) 视听作品的概念 | 第42-49页 |
(二) 与视听作品相关的两个概念 | 第49-55页 |
第二章 制片者抑或创作者:视听作品的作者 | 第55-91页 |
一、 作者身份的产生 | 第55-60页 |
(一) 创作 | 第55-57页 |
(二) 出资 | 第57-60页 |
二、 视听作品作者的确定 | 第60-85页 |
(一) 作者权法国家视听作品作者的确定 | 第60-79页 |
(二) 版权法国家视听作品作者的确定 | 第79-84页 |
(三) 国际公约以及地区条约对视听作品作者的规定 | 第84-85页 |
三、 我国视听作品的作者及立法完善 | 第85-91页 |
第三章 作品保护抑或作者至上:视听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 第91-135页 |
一、 作者权法国家视听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 第91-101页 |
(一) 一般归属于创作者 | 第91-92页 |
(二) 归属于制片者是例外 | 第92-95页 |
(三) 不同著作权归属下创作者和制片者利益保护 | 第95-101页 |
二、 版权法国家视听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 第101-111页 |
(一) 激励投资,将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于制片者 | 第101-106页 |
(二) 缓解矛盾,让导演分享视听作品版权 | 第106-107页 |
(三) 遵循“作者取得原始版权原则”和“雇佣作品原则” | 第107-109页 |
(四) 版权法国家中创作者的利益保护 | 第109-111页 |
三、 国际公约关于视听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 第111页 |
四、 我国视听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 第111-135页 |
(一) 现行法的归属模式 | 第111-113页 |
(二) 现行归属模式的发展 | 第113-114页 |
(三) 确定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理论基础 | 第114-118页 |
(四) 我国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及立法选择 | 第118-135页 |
第四章 基于合作抑或演绎:已有作品作者的权利 | 第135-141页 |
一、 已有作品的界定 | 第135-136页 |
二、 已有作品与视听作品的法律关系 | 第136-137页 |
(一) 合作关系 | 第136页 |
(二) 演绎关系 | 第136-137页 |
三、 已有作品作者的权利 | 第137-141页 |
(一) 域外已有作品作者的权利 | 第137-139页 |
(二) 我国已有作品作者的权利与立法完善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视听作品著作权的边界:使用者自由使用的起点 | 第141-156页 |
一、 视听作品自由使用的时间边界:著作权保护期间 | 第141-148页 |
(一) 《伯尔尼公约》关于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期间的规定 | 第141-142页 |
(二) 作者权法国家视听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期间 | 第142-144页 |
(三) 版权法国家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期间 | 第144-145页 |
(四) 我国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期间 | 第145-148页 |
二、 视听作品的思想与表达边界:以电视节目模式为例 | 第148-150页 |
三、 视听作品自由使用的空间边界:以戏仿为例 | 第150-156页 |
第六章 视听作品表演者的权利 | 第156-163页 |
一、 表演者的界定 | 第156-158页 |
二、 视听作品表演者权利的法律属性 | 第158-160页 |
三、 《北京条约》对我国视听作品表演者权利的影响及我国立法选择 | 第160-163页 |
(一) 对视听作品表演者经济专有权利的影响及我国立法选择 | 第160-161页 |
(二) 对视听表演者权利归属的影响及我国立法选择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