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9页 |
·引言 | 第16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萌芽 | 第16-17页 |
·分子印迹的过程 | 第17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第17-20页 |
·色谱分离 | 第17-18页 |
·膜分离 | 第18-19页 |
·生物传感器 | 第19页 |
·电化学传感器 | 第19-20页 |
·MIP的制备方法 | 第20-24页 |
·本体聚合 | 第20页 |
·原位聚合 | 第20-21页 |
·悬浮聚合 | 第21-22页 |
·电聚合 | 第22-23页 |
·表面聚合 | 第23-24页 |
·溶胶-凝胶技术 | 第24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功能单体选取 | 第24-27页 |
·共价键法和非共价键法 | 第24-25页 |
·传统类功能单体 | 第25页 |
·新型功能单体硅氧烷类 | 第25-26页 |
·新型功能单体TiO_2 | 第26页 |
·新型导电功能单体铟锡氧化物ITO和锡锑溶胶ATO | 第26-27页 |
·论文的指导思想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论文的指导思想及意义 | 第27-28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低聚倍半硅氧烷-TIO_2复合材料固化过程的原位FTIR动力学研究 | 第29-40页 |
·引言 | 第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9-31页 |
·Ti02溶胶的制备 | 第31页 |
·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 | 第31页 |
·低聚倍半硅氧烷-TiO_2复合溶胶的制备 | 第31-32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2页 |
·复合膜的热失重(TG)分析 | 第32页 |
·O-MSSQ-TiO_2复合溶胶固化过程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 | 第32页 |
·表观转化率α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 第33-35页 |
·原位FTIR固化过程跟踪 | 第35-37页 |
·复合膜的热稳定性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低聚倍半硅氧烷-TIO_2分子印迹膜传感器对盐酸普鲁卡因胺的电化学检测 | 第40-60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1-42页 |
·低聚倍半硅氧烷-TiO_2复合分子印迹膜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42-44页 |
·电化学检测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8页 |
·复合溶胶及分子印迹后的TEM表征 | 第44-45页 |
·复合溶胶膜及分子印迹膜的表面形态表征 | 第45-47页 |
·模版分子和功能单体的摩尔比的影响 | 第47-49页 |
·功能单体中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二氧化钛的摩尔比对电化学识别的影响 | 第49-50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中交联剂的用量对电化学识别的影响 | 第50-51页 |
·洗脱剂的选择对洗脱时间的影响 | 第51-52页 |
·培养时间对分子印迹电极电化学检测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对分子印迹电极电化学检测的影响 | 第53-54页 |
·伏安测定 | 第54-56页 |
·干扰研究 | 第56-57页 |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硅溶胶-ATO分子印迹膜传感器对去甲基肾上腺素的电化学检测 | 第60-75页 |
·引言 | 第60-62页 |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2-63页 |
·硅溶胶-ATO复合分子印迹膜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63页 |
·硅溶胶-ATO复合分子印迹膜/SWNTs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63-64页 |
·电化学检测方法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3页 |
·ATO/SiO_2膜的表面形貌表征 | 第64-65页 |
·硅溶胶-ATO复合溶胶的固含量对分子印迹的影响 | 第65-67页 |
·功能单体硅溶胶和导电材料锡锑溶胶ATO的质量比对电化学识别的影响 | 第67-68页 |
·洗脱剂的选择对洗脱时间的影响 | 第68-69页 |
·培养时间对分子印迹电极电化学检测的影响 | 第69-70页 |
·伏安测定 | 第70-71页 |
·干扰研究 | 第71-73页 |
·实际样品检测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