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水环境概述 | 第12-13页 |
| ·絮凝机理与絮凝剂的分类与发展 | 第13-17页 |
| ·絮凝机理 | 第13-14页 |
| ·絮凝剂的分类及发展 | 第14-17页 |
| ·PDA 简介 | 第17-20页 |
| ·用于合成 PDA 的 2 种单体 | 第17-18页 |
| ·PDA 的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 ·PDA 的应用 | 第19-2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0-24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20-22页 |
|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微波辅助引发制备 PDA | 第24-36页 |
| ·实验制备部分 | 第24-26页 |
| ·实验药品 | 第24-25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合成步骤 | 第25-26页 |
| ·微波辅助引发 PDA 聚合的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 ·引发体系的选择 | 第26-27页 |
| ·微波时间对 PDA 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单体质量比对 PDA 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无机引发剂过硫酸铵的投加量对 PDA 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络合剂 EDTA 的投加量对 PDA 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链转移剂苯甲酸钠的投加量对 PDA 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31页 |
| ·增溶剂尿素的投加量对 PDA 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水浴时间对 PDA 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水浴温度对 PDA 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 ·pH 值对 PDA 特性粘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自制 PDA 产物的表征 | 第36-44页 |
| ·特性粘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 ·测定 PDA 的固含量 | 第37-38页 |
| ·红外光谱(IR) | 第38-39页 |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9-40页 |
| ·差热热重分析(DTATGA) | 第40页 |
| ·核磁共振分析(NMR)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自制 PDA 的应用处理效果研究 | 第44-62页 |
| ·自制 PDA 用于池塘水的处理 | 第44-45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4-45页 |
| ·实验步骤及测定方法 | 第45页 |
| ·PDA 絮凝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 第45-52页 |
|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快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慢搅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静置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pH 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与传统絮凝剂 PAC 的对比实验 | 第50页 |
| ·与传统絮凝剂 PAC 的复合实验 | 第50-52页 |
| ·自制 PDA 用于去除苯酚的处理 | 第52-54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3页 |
| ·实验步骤及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 ·PDA 絮凝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 第54-59页 |
|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快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慢搅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 ·静置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 ·pH 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6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展望 | 第63-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