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弃耕地的修复与再生--以瑞金象湖湿地公园为例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我国耕地所面临的危机第9页
     ·弃耕地所面临的转机第9-10页
     ·弃耕地修复与再生面临的课题第10页
     ·景观设计在弃耕地修复和再生中的意义第10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研究的目的第10-11页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1-13页
     ·国外相关研究第11-12页
     ·国内相关研究第12-13页
     ·借鉴与反思第13页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第13-14页
     ·理论研究第13-14页
     ·实践案例研究第14页
     ·研究过程第14页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4-16页
第2章 弃耕地概述与理论支撑第16-21页
   ·弃耕地概述第16-18页
     ·弃耕地概念解析第16页
     ·弃耕地主要类型第16-17页
     ·弃耕地产生的原因第17-18页
     ·弃耕地的特征第18页
   ·生态修复概述第18-19页
     ·生态修复第18-19页
     ·弃耕地生态修复第19页
   ·景观再生概述第19页
     ·景观再生第19页
     ·弃耕地景观再生第19页
   ·弃耕地修复与再生的理论基础第19-21页
     ·土地复垦理论第19-20页
     ·景观设计理论第20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21页
第3章 弃耕地修复与再生的策略研究第21-36页
   ·我国弃耕地修复与再生的目标第21页
     ·环境目标第21页
     ·经济目标第21页
     ·社会目标第21页
   ·我国弃耕地修复与再生存在问题第21-22页
     ·传统观念依然牢固第21-22页
     ·资金投入不足第22页
     ·技术问题突显第22页
     ·法律法规不健全第22页
   ·我国弃耕地修复与再生的基本原则第22-23页
     ·生态保护的原则第22页
     ·体现文脉的原则第22页
     ·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第22-23页
   ·弃耕地修复与再生的方法第23-35页
     ·弃耕地修复与再生的主要步骤第23页
     ·弃耕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方法研究第23-30页
     ·弃耕地景观环境再生的方法研究第30-35页
   ·障机制——行政措施与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第35-36页
     ·行政措施建第35页
     ·弃耕地的开发运营管理模式第35-36页
第4章 弃耕地修复与再生实践研究——以瑞金象湖湿地公园为例第36-67页
   ·项目背景第36-37页
     ·区位分析第36页
     ·周边用地性质分析第36页
     ·基地基础资料分析第36-37页
   ·面临的问题第37-38页
     ·农居的拆迁改造第37页
     ·环境污染严重第37-38页
     ·资金投入不足第38页
   ·项目定位与思考第38-39页
   ·瑞金象湖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第39-48页
     ·生态修复的理念第39页
     ·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第39-48页
   ·瑞金象湖湿地公园景观再生第48-65页
     ·瑞金象湖湿地公园景观再生理念第49页
     ·总体布局第49-55页
     ·竖向规划设计第55-56页
     ·道路交通规划第56-58页
     ·文化景观的规划第58-63页
     ·湿地季节性活动规划第63-64页
     ·植被规划第64-65页
     ·配套设施规划第65页
   ·建设时序一一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第65页
   ·动态监测——建立机制、保障实施第65-67页
第5章 结论第67-69页
   ·研究结论第67页
     ·弃耕地生态修复方法的研究结论第67页
     ·弃耕地景观再生方法的研究结论第67页
   ·研究创新第67-68页
     ·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的弃耕地生态修复体系建立第67-68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弃耕地景观环境再生体系建立第68页
     ·转型后经营管理模式的确定第68页
   ·研究建议第68-69页
     ·对弃耕地再生制度的建议第68页
     ·后续研究建议第68-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智能路灯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功能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