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县域 | 第13页 |
·县域金融 | 第13页 |
·金融抑制 | 第13页 |
·金融深化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预期结果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预期研究结果 | 第15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6-17页 |
·研究条件 | 第17-18页 |
·有利条件 | 第17页 |
·不利条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探析: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 | 第18-22页 |
·我国县域金融抑制的基本类型 | 第18-20页 |
·县域供给型金融抑制 | 第18-19页 |
·县域需求型金融抑制 | 第19-20页 |
·我国县域金融抑制的原因剖析 | 第20-22页 |
·县域金融供给主体功能错位的制度原因 | 第20页 |
·县域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制度原因 | 第20-21页 |
·县域需求型金融抑制的经济根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实证分析:县域金融抑制现状 | 第22-27页 |
·江西省县域金融现状 | 第22-23页 |
·县域资金流失严重 | 第22页 |
·金融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 第22-23页 |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23-27页 |
·模型选取与变量选择 | 第23-24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第四章 综合分析:县域金融抑制的原因 | 第27-31页 |
·我国县域金融体系 | 第27-28页 |
·县域国有金融机构支农发展功能缺陷 | 第28-29页 |
·商业性金融趋利性功能凸显 | 第28页 |
·政策性金融拉动型功能缺失 | 第28-29页 |
·邮政储蓄资金分流功能过强 | 第29页 |
·农信社无法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 | 第29-30页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县域金融深化之一: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 第31-34页 |
·县域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 | 第31-32页 |
·县域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 第31页 |
·商业性与政策性银行共同发展 | 第31页 |
·完善县域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 第31-32页 |
·县域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策略 | 第32-34页 |
·中国农业银行重点回归县域 | 第32页 |
·农业发展银行强化政策性功用 | 第32-33页 |
·邮政储蓄银行增加县域金融服务 | 第33-34页 |
第六章 县域金融深化之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 | 第34-39页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共生的必要性 | 第34页 |
·两社建立共生机制是农信社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34页 |
·两社建立共生机制是农信社改革的加速器 | 第34页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共生的可能性 | 第34-35页 |
·已具备两社共生共赢的基础条件 | 第34-35页 |
·已具备两社共生共赢的政策环境 | 第35页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共生机理探析 | 第35-37页 |
·明晰的主体定位机制是两社共生的基础 | 第35-36页 |
·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两社共生的核心 | 第36页 |
·健全的信用保险机制是两社共生的保障 | 第36-37页 |
·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是两社共生的条件 | 第37页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共生的对策建议 | 第37-39页 |
·两社要强化共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37-38页 |
·国家要提供共生发展的规制导向 | 第38页 |
·信用体系提供两社共生发展纽带 | 第38-39页 |
第七章 县域金融深化之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与壮大 | 第39-43页 |
·建立和发展新型金融机构的重要性 | 第39-40页 |
·有利于推进县域金融制度创新 | 第39页 |
·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贷款难问题 | 第39页 |
·有利于满足县域多样化金融需求 | 第39页 |
·有利于提高县域金融机构覆盖率 | 第39-40页 |
·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对策 | 第40-41页 |
·拓宽新型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 | 第40页 |
·确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适度规模 | 第40页 |
·协调支农发展与盈利性内在矛盾 | 第40-41页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式和合作方式 | 第41-43页 |
·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式 | 第41页 |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方式 | 第41页 |
·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方式 | 第41页 |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商业银行合作方式 | 第41-4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43-46页 |
·本文的基本结论 | 第43-44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