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临床研究 | 第8-12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8页 |
|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 | 第8页 |
| (三)中医辨证标准:参考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及“十一五”《中医儿科学》拟定以下标准 | 第8页 |
| (四)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标准(参考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十一五”《中医儿科学》拟定) | 第8-10页 |
| (五)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六)排除标准 | 第10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一)分组 | 第10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10-11页 |
| (三)观察指标 | 第11页 |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第11页 |
| (五)安全性指标 | 第11页 |
| (六)资料整理及统计 | 第11-12页 |
| 研究结果 | 第12-16页 |
| 一、治疗前两组各情况比较 | 第12-13页 |
| 二、结果 | 第13-16页 |
| 讨论 | 第16-28页 |
| 一、中医学对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第16-20页 |
| (一)肺脾肾不足的研究 | 第16页 |
| (二)湿、热、毒、瘀邪的研究 | 第16-18页 |
| (三)临床治法研究 | 第18-19页 |
| (四)糖皮质激素与湿热瘀邪的关系 | 第19-20页 |
| 二、西医学对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第20-22页 |
| (一)发病机制 | 第20页 |
| (二)血浆高凝状态研究 | 第20-21页 |
| (三)药物研究 | 第21-22页 |
| 三、组方用药分析 | 第22-25页 |
| 四、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 结语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4页 |
| 综述 | 第34-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附录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发表论文 | 第43-47页 |
| 详细摘要 | 第47-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