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芦苇生态浮床对浮游生物及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长江口水质现状 | 第10-11页 |
| ·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生态浮床的分类 | 第13页 |
| ·生态浮床的水生态修复效果 | 第13-14页 |
| ·生态浮床的设计和浮床植物的选择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实验区域和实验方法 | 第16-20页 |
| ·试验区域 | 第16-18页 |
| ·实验位置 | 第16页 |
| ·水质状况 | 第16-17页 |
| ·实验水域内鱼类群落组成 | 第17-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 ·浮床的设计与构建 | 第18-19页 |
| ·浮床植物的选择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浮床植物芦苇的生长特性及氮磷固定能力 | 第20-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样品采集 | 第20-21页 |
| ·样品处理 | 第21页 |
|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 ·芦苇生长状况 | 第21-22页 |
| ·芦苇生物量及氮磷固定能力 | 第22页 |
| ·讨论 | 第22-24页 |
| ·浮床芦苇的生长特性 | 第22页 |
| ·浮床芦苇的总氮、总磷固定量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浮床对水域内浮游动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24-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样本采集与分析 | 第24-25页 |
|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浮游植物 | 第26-28页 |
| ·浮游动物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五章 浮床对鱼类群落的影响 | 第31-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采样地点与采样方法 | 第31-32页 |
| ·样品处理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种类组成 | 第33-34页 |
| ·鱼类种类和数量变化 | 第34-35页 |
| ·优势种 | 第35-37页 |
| ·多样性指数 | 第37页 |
| ·群落分析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附录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