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7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油藏注烃气驱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气顶油藏注气开发现状 | 第10-11页 |
·气顶砂岩油藏开发的一般原则和主要开发方式 | 第11-12页 |
·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油藏注气机理 | 第16-25页 |
·注气非混相驱的主要机理 | 第16-17页 |
·注气近混相驱机理 | 第17-18页 |
·气顶油藏顶部注气重力驱 | 第18-21页 |
·重力驱的机理 | 第18-19页 |
·重力驱的稳定性分析 | 第19-21页 |
·注气驱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油藏性质 | 第21-22页 |
·油藏温压系统 | 第22-23页 |
·储层性质 | 第23页 |
·油藏流体性质 | 第23-25页 |
第3章 注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理论 | 第25-37页 |
·油、气、水三相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 | 第25-28页 |
·假设条件 | 第25页 |
·连续性渗流微分方程 | 第25-26页 |
·补充方程 | 第26-27页 |
·流体渗流场的定解条件 | 第27-28页 |
·油、气、水三相多组分渗流数值模型 | 第28-31页 |
·建立压力差分方程组 | 第28-30页 |
·建立饱和度差分方程组 | 第30页 |
·建立组成差分方程组 | 第30-31页 |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31页 |
·油气体系拟组分相平衡及物性参数计算 | 第31-36页 |
·拟组分划分及物性参数确定 | 第32-33页 |
·相平衡及物性参数计算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油藏流体相态及注气实验模拟研究 | 第37-49页 |
·油藏原油物性参数拟合 | 第37-42页 |
·井流物组成、重馏分特征化及拟组分划分 | 第37-38页 |
·单次脱气实验拟合 | 第38页 |
·恒组成膨胀实验拟合 | 第38-39页 |
·多级脱气实验拟合 | 第39-40页 |
·注气膨胀实验拟合 | 第40-41页 |
·P-T相图拟合 | 第41-42页 |
·长岩心驱替实验拟合 | 第42-48页 |
·长岩心驱替实验基本参数 | 第42-43页 |
·30度倾角顶部注外输气驱替实验拟合 | 第43-44页 |
·水平注外输气驱替实验拟合 | 第44-46页 |
·30度倾角底部注外输气驱替实验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油藏概况及生产历史拟合 | 第49-68页 |
·油藏概况 | 第49-50页 |
·油藏地质概况 | 第49-50页 |
·油藏开发简况 | 第50页 |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与油藏储量拟合 | 第50-53页 |
·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油藏储量拟合 | 第52-53页 |
·油藏历史拟合 | 第53-60页 |
·油藏生产历史拟合曲线 | 第53-55页 |
·单井生产历史拟合 | 第55-60页 |
·油藏目前剩余油分布 | 第60-62页 |
·继续注水开发数值模拟指标预测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注采参数优化 | 第68-90页 |
·天然气驱开发油藏注采参数优化设计 | 第68-83页 |
·油藏天然气驱注气参数初步确定 | 第68-70页 |
·注入层位优选 | 第70-74页 |
·采液(油)/注气速度敏感性研究 | 第74-76页 |
·初期注采比敏感性研究 | 第76-77页 |
·压力保持水平敏感性研究 | 第77-79页 |
·气窜气油比控制参数确定 | 第79-80页 |
·合理压锥时间数值模拟论证 | 第80-83页 |
·注气开发推荐方案设计 | 第83-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0页 |
·建议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