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导论第14-36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4-18页
  (一) 选题背景第14-17页
  (二) 选题依据第17-18页
 二、选题意义第18-20页
  (一) 理论意义第18-19页
  (二) 现实意义第19-20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20-24页
  (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第20-22页
  (二)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第22-24页
 四、研究现状第24-32页
  (一) 当前相关研究成果概述第24-26页
  (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研究现状第26-30页
  (三) 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第30-32页
 五、研究重点与不足、研究方法、写作思路第32-36页
  (一) 研究重点与不足第32-33页
  (二) 研究方法第33-34页
  (三) 写作思路第34-36页
第一章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背景分析第36-63页
 第一节 大革命的兴起与失败:论战的政治背景第36-41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37-39页
     ·国共合作及大革命的兴起第39-40页
     ·大革命失败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第40-41页
 第二节 中国经济的凋敝:论战的经济背景第41-51页
     ·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第42-46页
     ·中国乡村的贫困化及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第46-51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运用:论战的文化背景第51-63页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契机第52-56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第56-63页
第二章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的催化剂第63-131页
 第一节 论战的序曲:“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中国“化”第64-81页
     ·“半殖民地”概念的中国“化”第64-71页
     ·“半封建”概念的中国“化”第71-77页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初步联用第77-81页
 第二节 论战的发端:苏联党内和共产国际“封建残余说”和“资本主义说”之对垒第81-92页
     ·两派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相关著文概况第82-84页
     ·“封建残余说”与“资本主义说”之争第84-87页
     ·中国革命任务:“反帝反封”还是“国家关税革命”第87-90页
     ·中国革命方式和道路:领导权、统一战线、苏维埃之争第90-92页
 第三节 论战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托陈取消派”关于“半封建”说和“封建是残余势力之残余”之论战第92-98页
     ·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托陈取消派”的相关著文概况第93-95页
     ·封建是“残余势力之残余”还是“占优势”第95-98页
 第四节 论战的深入:学术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第98-131页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第99-113页
     ·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追溯历史、剖析中国历史进程及地位第113-119页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深入农村问题,揭示中国社会“半封建”性的普遍性第119-131页
第三章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升华——“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第131-160页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初步形成第132-137页
     ·李达的“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社会”说第133-134页
     ·瞿秋白的“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社会之哲学依据第134-136页
     ·《中国共产党纲领大纲》:“半殖民地半封建”内涵的初步界定第136-137页
 第二节 何干之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初步阐述第137-149页
     ·何干之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活动第138-139页
     ·何干之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积极成果的吸收和总结第139-142页
     ·从经济基础层面探析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第142-145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及特点第145-149页
 第三节 毛泽东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系统阐述第149-160页
     ·毛泽东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发展略述第150-153页
     ·毛泽东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理解第153-155页
     ·毛泽东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系统阐述第155-160页
第四章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历史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第160-244页
 第一节 论战方法: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中国国情的实践能力第161-187页
     ·经济分析法:准确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基本经济问题第163-167页
     ·阶级分析法:澄清“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阶级关系第167-171页
     ·社会发展形态理论:探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形成之源第171-176页
     ·矛盾分析法:全面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特点第176-180页
     ·调查研究法:用第一手资料提高“半殖民地半封建”观的说服力第180-187页
 第二节 论战内容: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情依据第187-222页
     ·推动了中国革命性质认识的发展第188-195页
     ·厘清了中国革命对象、动力及领导权问题第195-207页
     ·坚持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及方式第207-218页
     ·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步骤和道路第218-222页
 第三节 论战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成长和发展第222-244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队伍的成长与发展第223-235页
     ·中国共产党理论队伍的成长与发展第235-244页
第五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历史经验第244-263页
 第一节 对论战不足的认识第244-251页
     ·论战的意识形态性第245-247页
     ·论战在学术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第247-251页
 第二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历史经验第251-263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重要保障第251-254页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有效“武器”第254-257页
     ·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是制定正确策略的前提和关键第257-260页
     ·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是推动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的重要途径第260-263页
结语 现实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第263-265页
参考文献第265-277页
致谢第277-278页
附录——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相关代表著述第278-289页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89页

论文共2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部因素影响下的阿根廷国家变革(1982-2002)--从马岛战争到21世纪初经济危机
下一篇: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