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表目录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 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1页 |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0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五节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2页 |
一、 创新点 | 第21页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我国近年来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及启示 | 第22-27页 |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 | 第22-23页 |
一、 “三鹿奶粉”事件 | 第22页 |
二、 “毒胶囊”事件 | 第22-23页 |
三、 “海南毒豇豆”事件 | 第23页 |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启示 | 第23-25页 |
一、 法律与行政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具有局限性 | 第23-24页 |
二、 食品企业与媒体的道德滑坡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特点 | 第25-27页 |
一、 涉及食品安全事故的主体多元化 | 第25-26页 |
二、 食品安全受害群体范围更广泛 | 第26页 |
三、 问题食品种类多样化 | 第26页 |
四、 由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程度越来越大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第一节 法律行政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成效 | 第27-28页 |
一、 食品抽检合格率稳步上升 | 第27页 |
二、 食物中毒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整体下降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法律行政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局限性分析 | 第28-31页 |
一、 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8-30页 |
二、 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政府监管效能低下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伦理道德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优势及应用现状 | 第31-35页 |
一、 伦理道德的特性 | 第31-32页 |
二、 伦理道德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优势 | 第32-33页 |
三、 伦理道德对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应用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国外食品安全伦理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35-40页 |
第一节 国外食品安全侧重伦理治理的成功模式 | 第35-36页 |
一、 欧洲模式 | 第35-36页 |
二、 日本模式 | 第36页 |
三、 英国模式 | 第36页 |
第二节 国外食品安全伦理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40页 |
一、 强调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第37页 |
二、 企业自身加强对食品企业员工、技术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 | 第37-38页 |
三、 通过行业协会开展食品安全伦理教育 | 第38页 |
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食品安全伦理教育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伦理视野下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有效路径 | 第40-51页 |
第一节 完善相关规制,彰显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价值 | 第40-42页 |
一、 健全食品监管模式,避免监管中的越位与缺位 | 第40-41页 |
二、 统一食品安全标准,为政府执法提供权威依据 | 第41页 |
三、 加大惩罚力度,有效遏制企业违法生产行为的发生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加强企业道德建设,促进食品安全生产 | 第42-44页 |
一、 以“生命至上、诚实信用”为原则,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第42-43页 |
二、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促进食品企业自律 | 第43-44页 |
三、 加强对领导和员工的伦理道德培训 | 第44页 |
第三节 基于伦理的视角完善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治理 | 第44-47页 |
一、 强化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监管理念 | 第44-45页 |
二、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 第45-46页 |
三、 健全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责任机制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加强媒体对食品安全舆论监督 | 第47-51页 |
一、 明确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舆论监督中的职责 | 第47-49页 |
二、 提高媒体工作者专业素养,确保舆论监督的有效性 | 第49-50页 |
三、 切实发挥媒体在信息伦理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