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梁连接节点滞回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相关课题研究发展现状 | 第16-27页 |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构件 | 第16-21页 |
·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第21-2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目标 | 第27-30页 |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梁连接节点试验研究 | 第30-74页 |
·概述 | 第30页 |
·试验概况 | 第30-43页 |
·试件设计和制作 | 第30-37页 |
·材料性能 | 第37-39页 |
·加载装置 | 第39-40页 |
·加载制度 | 第40-41页 |
·试验数据量测方法 | 第41-43页 |
·试验现象及现象分析 | 第43-52页 |
·节点试件的破坏过程 | 第43-52页 |
·节点试件的破坏模态 | 第52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72页 |
·荷载(P)-位移(△)滞回曲线 | 第52-53页 |
·荷载(P)-位移(△)骨架曲线 | 第53-57页 |
·弯矩(M)-转角(θ)曲线 | 第57-59页 |
·试件强度退化规律 | 第59-60页 |
·试件刚度退化规律 | 第60-62页 |
·试件延性 | 第62-63页 |
·试件耗能能力 | 第63-67页 |
·节点核心区剪力-剪切变形关系曲线 | 第67-69页 |
·应变分析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梁连接节点有限元模型 | 第74-93页 |
·概述 | 第74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74-88页 |
·模型材料的本构 | 第74-83页 |
·焊接残余应力处理 | 第83页 |
·几何缺陷处理 | 第83-84页 |
·模型单元选择及划分 | 第84页 |
·接触界面模型 | 第84-87页 |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加载情况 | 第87-88页 |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88-92页 |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 | 第88-89页 |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 | 第89-90页 |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梁连接节点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梁连接节点机理分析 | 第93-113页 |
·概述 | 第93页 |
·节点破坏模态 | 第93-94页 |
·节点工作机理分析 | 第94-104页 |
·节点破坏模态分析 | 第94-96页 |
·节点破坏全过程分析 | 第96-104页 |
·节点变形分析 | 第104-107页 |
·节点刚度分析 | 第104-105页 |
·核心区剪切应力发展情况 | 第105-107页 |
·参数分析 | 第107-112页 |
·柱轴压比 | 第107-108页 |
·梁柱抗弯承载力比 | 第108-109页 |
·梁柱线刚度比 | 第109-110页 |
·柱含钢率 | 第110页 |
·内外混凝土强度比 | 第110-111页 |
·节点带楼板与否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