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插图清单 | 第13-15页 |
插表清单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基地概况 | 第23-4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31页 |
·位置与交通 | 第23-25页 |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水文气象条件 | 第25-28页 |
·水文特征 | 第28-29页 |
·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1页 |
·实验基地 | 第31-35页 |
·泾县浅层地下水水热运移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 第32-34页 |
·实验基地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实验分析 | 第35-41页 |
·渗水试验与抽水试验 | 第35-39页 |
·土壤颗粒分析实验 | 第39-40页 |
·土壤热物性参数 | 第40-41页 |
·地下水-热运移数值模拟软件 | 第41-46页 |
·地下水-热运移研究现状 | 第41页 |
·地下水-热运移模拟软件 | 第41-46页 |
第3章 河水位变化对地下水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 第46-67页 |
·青弋江水位变化 | 第46-49页 |
·青弋江流域概况 | 第46-48页 |
·典型年的选取 | 第48-49页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9-54页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定解条件 | 第51-52页 |
·数值模型概化与网格划分 | 第52-54页 |
·水热耦合原理 | 第54-59页 |
·基本方程 | 第54-57页 |
·地下水热量运移数学模型 | 第57-59页 |
·河水位变化对地温场的影响分析 | 第59-67页 |
·河渠附近潜水的非稳定运动 | 第59-61页 |
·不同补给方案下地下水流场与温度场变化 | 第61-67页 |
第4章 浅薄含水层中地温能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 第67-73页 |
·概述 | 第67页 |
·浅层地温能可开采模数评价方法 | 第67-68页 |
·地温能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 第68-73页 |
·研究区浅层含水层地温能可开采模数评价 | 第68页 |
·不同补给水位下可开采的地温能 | 第68-69页 |
·泾县医院设计冷热负荷计算 | 第69-70页 |
·满足季节性冷热负荷需求的河流水位分析 | 第70-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