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概述 | 第13-16页 |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发展及关键问题 | 第16-25页 |
·监测系统及软件架构 | 第16-17页 |
·传感器优化布置 | 第17-18页 |
·监测信号处理与模态参数识别 | 第18-20页 |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0-25页 |
·本文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面向健康监测的大跨钢桁架桥模型设计 | 第27-48页 |
·九江长江大桥概况 | 第27-28页 |
·实桥有限元分析 | 第28-31页 |
·计算说明 | 第28-29页 |
·计算结果 | 第29-31页 |
·试验模型设计 | 第31-39页 |
·相似分析 | 第31-35页 |
·模型设计 | 第35-36页 |
·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36-39页 |
·模型试验 | 第39-46页 |
·试验载荷 | 第39-41页 |
·模型试验方案及设备 | 第41-43页 |
·静力测试 | 第43-45页 |
·动力测试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第3章 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研究 | 第48-66页 |
·优化布置基本理论 | 第49-52页 |
·优化布置准则 | 第49-50页 |
·优化布置方法 | 第50-52页 |
·基于有效独立法的传感器优化布置 | 第52-58页 |
·改进的有效独立法及程序编制 | 第52-57页 |
·算例验证 | 第57-58页 |
·传感器优化布置程序编制与应用 | 第58-65页 |
·程序编制说明 | 第58页 |
·优化方法应用 | 第58-63页 |
·试验验证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第4章 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 | 第66-130页 |
·基于结构参数的损伤识别理论 | 第66-76页 |
·工程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 第66-67页 |
·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67-74页 |
·附加质量对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 | 第74-76页 |
·基于小波理论的损伤预警理论 | 第76-81页 |
·小波分析定义 | 第77-78页 |
·小波包分析定义 | 第78-80页 |
·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的识别方法 | 第80-81页 |
·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数值验证 | 第81-97页 |
·数值模型模态参数特性分析 | 第81-82页 |
·损伤识别算法实现及数值验证 | 第82-95页 |
·附加质量对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 | 第95-97页 |
·小结 | 第97页 |
·基于小波包信号分析的损伤预警数值验证 | 第97-113页 |
·响应信号特性分析 | 第97-99页 |
·基于小包波分解的信号及能量谱结构损伤分析 | 第99-105页 |
·基于结构动态响应的在线识别方法 | 第105-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损伤识别理论试验验证 | 第113-128页 |
·基于模态参数类损伤识别方法试验验证 | 第113-118页 |
·基于信号分析类损伤识别方法试验验证 | 第118-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第5章 基于Web-GIS架构的桥梁群健康监测系统实现与应用 | 第130-168页 |
·项目背景 | 第130-131页 |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第131-133页 |
·桥梁健康系统设计原则 | 第132页 |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构成 | 第132-133页 |
·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系统 | 第133-138页 |
·系统划分方式 | 第134页 |
·系统开发语言和运行环境 | 第134-135页 |
·采集软件系统平台 | 第135-138页 |
·桥梁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 | 第138-142页 |
·系统功能划分 | 第138-139页 |
·实时监测与预警 | 第139-142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42-147页 |
·数字滤波 | 第142-143页 |
·去除趋势项 | 第143页 |
·数据重采样及统计分析 | 第143-144页 |
·模态参数识别算法 | 第144-147页 |
·实时监测数据分析 | 第147-162页 |
·风速风向 | 第147-148页 |
·环境温度 | 第148页 |
·结构应变 | 第148-152页 |
·结构挠度 | 第152-157页 |
·加速度及动力特性 | 第157-162页 |
·数据对比测试及验证 | 第162-166页 |
·加速度数据对比分析 | 第162-165页 |
·挠度数据对比分析 | 第165-166页 |
·结论 | 第166-1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8-171页 |
·总结 | 第168-169页 |
·展望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9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第179-180页 |
附录 测点布置图 | 第180-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