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流道的优化及流量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液流电池的发展现状 | 第13-22页 |
·国外液流电池的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国内液流电池的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液流电池内部流道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全钒液流电池的理论模型 | 第26-44页 |
·电极电势与Nenst方程 | 第27-29页 |
·化学平衡与活度 | 第27-28页 |
·Gibbs自由能与Nernst方程 | 第28-29页 |
·Nernst方程在全钒液流电池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标准电势 | 第32-35页 |
·由热动力学确定的标准电势 | 第32-34页 |
·由标准还原电势确定的标准电势 | 第34-35页 |
·全离子方程 | 第35-37页 |
·荷电状态 | 第37-38页 |
·过电势、欧姆损失与离子损失 | 第38-41页 |
·活化过电势 | 第39页 |
·浓差过电势 | 第39-40页 |
·欧姆损失与离子损失 | 第40-41页 |
·电堆电化学模型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运行条件对电堆性能的影响 | 第44-64页 |
·钒离子浓度 | 第44-48页 |
·电子交换率 | 第45-46页 |
·电堆入口浓度 | 第46-47页 |
·电堆出口浓度 | 第47页 |
·电堆内部的钒离子浓度 | 第47-48页 |
·正极电解液中的质子浓度 | 第48-49页 |
·内部损失 | 第49-52页 |
·效率 | 第52-53页 |
·能量效率 | 第52页 |
·库伦效率 | 第52-53页 |
·电压效率 | 第53页 |
·运行条件对电堆性能的影响 | 第53-62页 |
·电流对电堆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钒离子浓度对电堆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硫酸浓度对电堆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流量对电堆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电解液流量控制研究 | 第64-82页 |
·机械模型 | 第64-69页 |
·管道机械损失 | 第65-68页 |
·电堆机械损失 | 第68页 |
·全钒液流电池的机械模型 | 第68-69页 |
·电解液属性 | 第69-75页 |
·电解液密度 | 第70-73页 |
·电解液黏度 | 第73-75页 |
·电堆流阻 | 第75页 |
·流量控制研究 | 第75-80页 |
·电池的能量效率 | 第75-76页 |
·最佳流量 | 第76-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第5章 双极板流道的优化 | 第82-98页 |
·理论基础 | 第82-86页 |
·平直并联流道中流体力学模型 | 第82-84页 |
·计算模型 | 第84-86页 |
·流道内流量分布均匀性的优化 | 第86-94页 |
·传统平直并联流道内流体的数值模拟 | 第86-88页 |
·流量分布均匀性的初次优化 | 第88-91页 |
·流道的二次优化 | 第91-94页 |
·优化后流道的性能 | 第94-96页 |
·优化后流道的流阻 | 第94-95页 |
·优化后流道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