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插图清单 | 第14-16页 |
表格清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7-19页 |
·社会背景 | 第17-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 第19页 |
·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 | 第19-20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20页 |
·选择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置研究的原因 | 第20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2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保障性住房 | 第20-21页 |
·住房属性 | 第21页 |
·公共服务设施 | 第21-22页 |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2-2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3页 |
·参阅资料 | 第23页 |
·实地调研 | 第23页 |
·归纳总结 | 第2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3-27页 |
·国内方面 | 第23-24页 |
·国外方面 | 第24-27页 |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的分类及发展 | 第27-35页 |
·保障性住房的类型 | 第27-31页 |
·廉租住房 | 第27-28页 |
·经济适用住房 | 第28-29页 |
·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联系 | 第29页 |
·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区别 | 第29-30页 |
·限价商品房 | 第30-31页 |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 | 第31页 |
·保障性住房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保障性住房提供过程中的问题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的构成及需求特征 | 第35-40页 |
·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目标及保障对象 | 第35-36页 |
·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目标 | 第35页 |
·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 | 第35-36页 |
·保障性住房的居住与需求水平 | 第36-37页 |
·保障性住房居住水平方面 | 第36页 |
·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水平 | 第36-37页 |
·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的构成及需求特征 | 第37-38页 |
·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的构成特征 | 第37页 |
·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需求特征 | 第37-38页 |
·交通出行需求 | 第37页 |
·区域就业需求 | 第37-38页 |
·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 | 第38页 |
·社区支持网络需求 | 第38页 |
·保障住房公共配套设置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合肥市保障性住房住区规划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 第40-44页 |
·安徽省保障性住房现状 | 第40页 |
·政府对经济发展政绩的追求 | 第40-41页 |
·保障性住房住区建设目标不明确 | 第41页 |
·保障性住房住区的选址偏远与布局的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 第41页 |
·保障性住房住区规模过大的成因分析 | 第41页 |
·小区基础设施缺失或滞后建设的成因分析 | 第41-42页 |
·保障性住房住区的规划缺乏设计标准 | 第42页 |
·保障性住房住区建设强度偏大的成因分析 | 第42页 |
·保障性住房住区单一的规划用地结构成因分析 | 第42-43页 |
·保障性住房住区未能满足实际需求的成因分析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合肥市保障性住房住区实例调研 | 第44-73页 |
·调研目的 | 第44-45页 |
·调研方法 | 第45页 |
·相关规范分析 | 第45-47页 |
·调查实例选择和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综合调查阶段 | 第47-48页 |
·个例调查阶段 | 第48页 |
·保障性住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调研 | 第48-64页 |
·合肥市惠民新村公共服务设施调研 | 第48-54页 |
·合肥市永和公寓公共服务设施调研 | 第54-58页 |
·合肥市天门湖家园公共服务设施调研 | 第58-64页 |
·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现状 | 第64-73页 |
·医疗卫生设施的使用现状 | 第66-67页 |
·教育设施的使用现状 | 第67-68页 |
·文化体育设施的使用现状 | 第68-69页 |
·商业服务设施的使用现状 | 第69-70页 |
·交通设施的使用现状 | 第70-71页 |
·其他设施的使用现状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合肥市保障性住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议 | 第73-78页 |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建议 | 第73页 |
·与区域级设施相关联完善设施网络 | 第73页 |
·设施的公平供给 | 第73页 |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建议 | 第73-74页 |
·从居民的需求特征出发 | 第73-74页 |
·兼顾灵活性 | 第74页 |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调整建议 | 第74-76页 |
·教育设施调整建议 | 第74页 |
·医疗卫生设施调整建议 | 第74页 |
·文化体育设施调整建议 | 第74页 |
·商业服务设施调整建议 | 第74-75页 |
·交通设施调整建议 | 第75页 |
·社区管理服务设施调整建议 | 第75页 |
·社会福利设施调整建议 | 第75-76页 |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调整建议 | 第76-78页 |
·教育设施指标调整 | 第76页 |
·医疗卫生设施指标调整 | 第76页 |
·文化体育设施指标调整 | 第76页 |
·商业服务设施指标调整 | 第76-77页 |
·商业服务设施指标调整 | 第77页 |
·社区管理服务设施指标调整 | 第77页 |
·社会福利设施指标调整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