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插图清单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立 | 第17-18页 |
·当下地域文化下的空间体验 | 第17-18页 |
·案例的选取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9-2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0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论文章节概述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安徽文化建筑空间感知模式的形成 | 第24-37页 |
·空间与感知 | 第24-27页 |
·什么是感知 | 第24-25页 |
·空间感知的层与模式 | 第25-27页 |
·对空间感知研究的三组方法 | 第27页 |
·宏观论述:新安徽空间之形成探究 | 第27-33页 |
·空间诞生之哲学来源 | 第27-29页 |
·空间发展之水土培育 | 第29-30页 |
·空间形成之背后推动力 | 第30-32页 |
·心智图方法研究空间的切入点 | 第32-33页 |
·中观分析:空间句法理论及其意义 | 第33-35页 |
·基于建筑学空间研究的空间句法理论 | 第33-34页 |
·空间句法理论研究的意义 | 第34-35页 |
·微观感受:建筑现象学的感知方式 | 第35-36页 |
·现象学的表层感知 | 第35-36页 |
·现象学的深层感知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记忆:基于心智图的空间印象分析 | 第37-47页 |
·心智图之空间表象 | 第37-43页 |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 第37-40页 |
·空间记忆与场地的心智图 | 第40-43页 |
·建筑环境与空间印象 | 第43-45页 |
·实体环境与空间感知 | 第43-44页 |
·空间的可识别性 | 第44-45页 |
·心智图理论于安徽新地域空间的表象 | 第45-46页 |
·神话象征:一种空间的隐喻 | 第45页 |
·历史意象:一种个性的传承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行为意向: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关系分析 | 第47-58页 |
·空间句法的文化性意义 | 第47-48页 |
·空间句法的感知点 | 第47页 |
·空间句法与建筑现象学 | 第47-48页 |
·基于空间句法的场所空间分析 | 第48-55页 |
·视域分析 | 第48-52页 |
·凸状空间分析 | 第52-53页 |
·轴线分析 | 第53-55页 |
·空间句法理论分析揭示的安徽新地域空间 | 第55-57页 |
·数学理性:一种逻辑的表达 | 第55-56页 |
·状态存在:一种状态的呈现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体验:基于建筑现象学的空间感知分析 | 第58-74页 |
·建筑氛围的空间表象 | 第58-68页 |
·空间的直观魅力 | 第58-63页 |
·空间的情绪 | 第63-65页 |
·材料意志与空间行为 | 第65-67页 |
·空间的品尝 | 第67-68页 |
·知觉的深层次体验 | 第68-72页 |
·知觉的记忆与体验的记忆 | 第68-70页 |
·从时间角度体验空间 | 第70-72页 |
·建筑现象学显示出的安徽新地域空间 | 第72-73页 |
·电影叙事:一种空间的叙事 | 第72页 |
·穿越体验:一种双向的体验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从绩溪博物馆等看新时期的安徽文化性建筑空间 | 第74-81页 |
·绩溪博物馆的空间印象 | 第74-76页 |
·绩溪博物馆的空间关系 | 第76-77页 |
·绩溪博物馆的空间感知 | 第77-78页 |
·其它实例论证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