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绪论 | 第17-31页 |
| 一、诗体流变研究中的美学角度 | 第18-26页 |
| 二、有待深化的文体流变研究 | 第26-31页 |
| 第一章 律诗体式概说 | 第31-38页 |
| 第一节 律诗的概念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律诗的体制 | 第32-38页 |
| 一、格律规则 | 第32-35页 |
| 二、对仗模式 | 第35-38页 |
| 第二章 律诗形式的确立与完善 | 第38-57页 |
| 第一节 新形式的探索 | 第38-42页 |
| 一、“四声说”确立了律诗声律模式的雏形 | 第38-40页 |
| 二、律诗的对仗模式基本形成 | 第40-42页 |
| 第二节 律诗体式的成型 | 第42-51页 |
| 一、律诗体式成型的社会环境 | 第42-46页 |
| 二、对仗模式的完善与粘对规则的成熟 | 第46-49页 |
| 三、沈佺期、宋之问的创作实践最终使律诗诗体真正定型 | 第49-51页 |
| 第三节 律诗诗体类型的完善 | 第51-57页 |
| 一、初唐:五七律发展的不平衡 | 第51-54页 |
| 二、盛唐:律诗诗体类型的真正完善 | 第54-57页 |
| 第三章 唐代律诗的审美标准 | 第57-74页 |
| 第一节 情景模式的建构 | 第57-70页 |
| 一、情景模式的建立 | 第58-62页 |
| 二、情景模式的丰富 | 第62-66页 |
| 三、情景模式的深化 | 第66-70页 |
| 第二节 即景缘情的诗学理论定位 | 第70-74页 |
| 第四章 形式新变的产生与定型 | 第74-95页 |
| 第一节 中晚唐:形式新变的产生 | 第75-80页 |
| 一、格律技巧上向难处探索 | 第75-77页 |
| 二、对仗的精致化趋向 | 第77-79页 |
| 三、口语化倾向 | 第79-80页 |
| 第二节 宋代:形式新变的成型 | 第80-95页 |
| 一、格律技巧求新求难 | 第81-83页 |
| 二、对仗的精巧化与游戏化 | 第83-86页 |
| 三、口语化特征 | 第86-88页 |
| 四、虚字 | 第88-92页 |
| 五、用典 | 第92-95页 |
| 第五章 宋代律诗的审美标准 | 第95-110页 |
| 第一节 物与事—审美对象的转向 | 第95-99页 |
| 第二节 规则与求新并举的的创作意识 | 第99-103页 |
| 第三节 创作主体重才学的定位 | 第103-105页 |
| 第四节 尚意平淡的审美取向 | 第105-110页 |
| 第六章 唐宋律诗诗体流变的审美规律 | 第110-140页 |
| 第一节 形式先于内容 | 第110-116页 |
| 一、形式问题是诗体建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 第110-111页 |
| 二、诗风的转变首先源自形式的变革 | 第111-112页 |
| 三、形式的革命性意义 | 第112-116页 |
| 第二节 律诗体式是汉语言精华与民族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 | 第116-121页 |
| 一、律诗体式集中体现了汉语言的特点 | 第116-120页 |
| 二、对立统一的内在结构特征源自汉民族的审美心理 | 第120-121页 |
| 第三节 诗体形式演变中的格式塔原则 | 第121-127页 |
| 一、律诗的诗体形式——知觉的简化原则 | 第122-125页 |
| 二、拗体现象——知觉的“完形”需求 | 第125-127页 |
| 第四节 “陌生化”:诗体流变的内在动力 | 第127-135页 |
| 一、精致化与日常化 | 第128-130页 |
| 二、“陌生化”的尺度 | 第130-135页 |
| 第五节 审美标准的确立对于诗体形式的规范 | 第135-140页 |
| 一、不同的审美标准对于唐宋律诗的规范 | 第135-137页 |
| 二、宋代律诗审美标准的确立与“江西诗派” | 第137-140页 |
| 第七章 文体结构对于律诗流变的影响 | 第140-158页 |
| 第一节 骈体文 古体诗 律诗 | 第142-148页 |
| 一、骈体文与律诗 | 第142页 |
| 二、古体诗与律诗 | 第142-147页 |
| 三、小结 | 第147-148页 |
| 第二节 古文诗词 | 第148-158页 |
| 一、词与诗 | 第149-150页 |
| 二、古文与诗 | 第150-156页 |
| 三、小结 | 第156-158页 |
| 第八章 由抄本到刻本:媒介因素对律诗流变的影响 | 第158-186页 |
| 第一节 纸的普及——律诗得以产生的媒介基础 | 第158-172页 |
| 一、纸在文字作品领域引起巨大变化 | 第159-166页 |
| 二、纸使诗歌成为真正的阅读文化 | 第166-172页 |
| 第二节 宋代刻本出版——摹仿标准的确立与审美风貌的突出 | 第172-186页 |
| 一、宋代刻本出版对创作与接受的影响 | 第174-179页 |
| 二、有意识地刻书作注使宋代律诗的审美要求深入人心 | 第179-186页 |
| 结语:特定文体流变研究的意义 | 第186-189页 |
| 一、为文体流变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 第186-187页 |
| 二、为文体流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第187页 |
| 三、专题研究的一种尝试 | 第187-1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9-195页 |
| 致谢 | 第195-19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6-19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