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从绳文时代后期到平安时代前期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前言 | 第16-23页 |
上编 原始社会之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第23-110页 |
第一章 绳文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第24-38页 |
第一节 日本的地理位置与大和民族的形成 | 第24-28页 |
第二节 箕子东迁与中国文化东渐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影响 | 第30-32页 |
第四节 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序幕 | 第32-38页 |
第二章 弥生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上) | 第38-61页 |
第一节 徐福东渡的历史文献记载 | 第39-42页 |
第二节 徐福东渡的历史可能性 | 第42-45页 |
第三节 从日本遗迹与载籍看徐福东渡传说 | 第45-53页 |
第四节 徐福东渡日本航海路线的考查 | 第53-61页 |
第三章 弥生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中) | 第61-81页 |
第一节 卫满入朝鲜与汉文化东传 | 第61-64页 |
第二节 弥生时代日本人的海外认识 | 第64-66页 |
第三节 弥生时代的中日官方交流 | 第66-72页 |
第四节 日本对“技术移民”—“归化人”的接受 | 第72-81页 |
第四章 弥生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下) | 第81-92页 |
第一节 水稻种植等农耕文化的接受 | 第81-86页 |
第二节 金属器具的接受与使用 | 第86-89页 |
第三节 纺织技术的接受与提高 | 第89-92页 |
第五章 绳文·弥生时代对中国习俗信仰的接受 | 第92-110页 |
第一节 太阳崇拜习俗的接受 | 第92-97页 |
第二节 拔牙纹身习俗的接受 | 第97-98页 |
第三节 支石墓等墓葬习俗的接受 | 第98-100页 |
第四节 占卜习俗的接受 | 第100-102页 |
第五节 日本创世神话中的中国文化因素 | 第102-105页 |
第六节 日本神道教中的中国道教思想 | 第105-110页 |
下编 古代社会之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摄取 | 第110-178页 |
第六章 大和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第110-130页 |
第一节 墓葬文化的再次接受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汉字汉语的接受与使用 | 第114-117页 |
第三节 儒学思想的接受与应用 | 第117-123页 |
第四节 汉化佛教的接受 | 第123-126页 |
第五节 医学历法的接受 | 第126-130页 |
第七章 飞鸟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第130-148页 |
第一节 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第130-137页 |
第二节 前期遣唐使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第137-142页 |
第三节 大化革新中所见的中国文化 | 第142-148页 |
第八章 奈良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第148-166页 |
第一节 平城京建筑中的中国文化因素 | 第148-151页 |
第二节 奈良时代遣唐使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第151-155页 |
第三节 日本政府机构设置中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接受 | 第155-156页 |
第四节 教育制度的接受 | 第156-157页 |
第五节 日本文史作品初创中的中国文化因素 | 第157-158页 |
第六节 乐舞美术雕刻等的接受 | 第158-160页 |
第七节 生活习俗的接受 | 第160-166页 |
第九章 平安时代前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第166-178页 |
第一节 日本的汉文学 | 第166-168页 |
第二节 日本的官方修史 | 第168-170页 |
第三节 日本假名文字的发明 | 第170-174页 |
第四节 日本对汉文典籍的摄取 | 第174-178页 |
结语 | 第178-17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9-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4-18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