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课题的缘起 | 第9-12页 |
·选题的确立 | 第12-13页 |
·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 第13-14页 |
·研究的流程与框架 | 第14-18页 |
·研究的流程 | 第14-16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国外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国内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23页 |
·调查法 | 第23页 |
·跨学科研究法 | 第23-24页 |
·经验总结法 | 第24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 第25-40页 |
·城市美化运动 | 第26-27页 |
·“生态”景观营建 | 第27-28页 |
·高科技景观营建 | 第28-31页 |
·阻碍可持续景观发展的因素剖析 | 第31-38页 |
·无序的学科发展 | 第31-33页 |
·值得怀疑的消费回报 | 第33-36页 |
·缺失的管理体系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原则和方法 | 第40-77页 |
·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内涵 | 第41-48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 | 第41-43页 |
·可持续设计思想的演进 | 第43-45页 |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内涵 | 第45-48页 |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原则 | 第48-63页 |
·尊重生态系统 | 第48-52页 |
·延续城市文脉 | 第52-55页 |
·营建舒适环境 | 第55-60页 |
·寻求多方共赢 | 第60-63页 |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方法 | 第63-76页 |
·保留与利用 | 第63-69页 |
·循环与再生 | 第69-75页 |
·交流与合作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可持续景观营建的案例分析 | 第77-106页 |
·基于策略缺失的“可持续”景观分析 | 第77-87页 |
·成都活水公园的营建背景 | 第77-80页 |
·成都活水公园的理念实现 | 第80-85页 |
·成都活水公园的现状反思 | 第85-87页 |
·基于策略完善的“可持续”景观分析 | 第87-104页 |
·杭州西湖景观的形成 | 第88-89页 |
·杭州西湖景观格局的整合:湖底隧道的全线贯通 | 第89-93页 |
·杭州西湖生态系统的恢复:西湖西进工程 | 第93-98页 |
·基于相关利益者的“西湖”效应分析 | 第98-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可持续景观的营建策略 | 第106-181页 |
·文化策略 | 第106-134页 |
·环保意识的培养 | 第108-112页 |
·生活方式的选择 | 第112-114页 |
·消费文化的建立 | 第114-121页 |
·动力机制的推进 | 第121-128页 |
·评价制度的完善 | 第128-130页 |
·法律规范的健全 | 第130-134页 |
·技术策略 | 第134-155页 |
·传统技术的继承 | 第135-143页 |
·现代科技的运用 | 第143-155页 |
·经济策略 | 第155-164页 |
·转变经济的衡量标准 | 第156-160页 |
·实现生态的经济体系 | 第160-162页 |
·借助多种经济手段的调控 | 第162-164页 |
·管理策略 | 第164-180页 |
·整合设计 | 第166-169页 |
·跨界合作 | 第169-171页 |
·实现生态效应的设计模式 | 第171-180页 |
·小结 | 第180-1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4页 |
图表来源 | 第194-201页 |
附录 | 第201-22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23-224页 |
致谢 | 第224页 |